资本涌入儿童自闭症康复教育市场 行业高烧过后或将迎来关门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9-09 14:28:3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在健康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背景下,儿童自闭症康复教育市场的资本关注度骤然升温。
据业内估算,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年市场规模约420亿元。目前,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已超1000万,0到14岁的儿童患病者达300余万。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产业备受关注,相关教育机构也正在被资本追逐。
不久前,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机构恩启逆市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由两家影响力投资机构禹闳资本和博行资本联合投资。作为恩启的PreA轮投资方,博行资本合伙人张岚表示,继续追加投资是因为看好儿童自闭症康复市场的潜力。
3000万的投资没有将恩启创始人王伟砸晕,他还是开着奇瑞小电动,精打细算着。但是资本的不断涌入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可估量,王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资本带来行业加速发展,竞争加剧,新老康复教育机构洗牌已经开始,将会有一批从业者和营收不足、缺乏创新的机构陷入关门潮。未来如何持续创新产品与服务,如何大规模解决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需求是各家机构面临的首要问题。
师资是痛点也是卖点
十几年前,儿童自闭症康复教育行业还并不在创投关注的视野当中。王伟最初是在清华美院从事声光电互动研发,2009年时,他们开发了一款互动设备,结果非常受孤独症孩子的欢迎,从而结识了很多的机构和家长,他才开始接触自闭症康复教育行业。
“人家形容我们是‘手里有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工科出身的王伟当初是想用技术手段解决自闭症康复问题,他曾经买了十多个运动手环,拆开来研究,看看能不能用来推动自闭症孩子的社交;他还做过机器人,从国外买回来两个机器人,然后全部拆开,想要用技术手段来作为孤独症康复教育的突破口,一直到2014年,王伟豁然发现技术并不是主要突破点,找到好的孤独症康复教育老师才是这个行业的痛点。
为了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意识,争取早期治疗改善患者的状况,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业内普遍看法是0至14岁自闭症儿童大约有300万人,而全行业的康复教育老师不超过6万人,显然两者之间缺口巨大。
2014年,王伟创办了一家社会企业恩启,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康复训练与家庭康复辅导。他将其定位为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他认为,要规模化解决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需求,除了师资,还要两个问题即标准化、可扩展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恩启不计代价的投入研发教学管理软件,先后创建了国内最大的自闭症康复教师培训平台,自闭症儿童康复效果评估工具,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在线社区。
2017年初,恩启开始探索线下连锁服务业务,在北京地区开办了2家直营机构,同时,研发并实施自闭症儿童标准化康复体系,形成了课程、人才培养、教材教具、软件支持和机构管理五大体系。
至今,恩启已累积完成康复教师培训超21000人,占到行业师资的60%,完成自闭症儿童测评17100余人次,成为业内数据资产最深厚的企业。这也让恩启在2019年通过知识付费和软件赋能的营收达到1200万元。
禹闳资本的投资副总裁方巍看到了恩启与国内自闭症儿童康复行业内的传统企业的不同之处,他认为恩启团队认识到国内自闭症儿童康复行业缺少有品质的、可负担的康复教育服务,坚持以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核心,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康复服务。目前恩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自闭症康复模式已初具雏形,经营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拥有国内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数据库。
即使如今拿到了融资,王伟也不想快速扩张,“我们的直营机构每年只收30名孩子,即使全国开到15家,也只能服务全国1000个家庭,保证我们能有收入,把体系打造好,把老师培训好。”
行业高烧过后迎来洗牌
儿童自闭症干预的黄金阶段是1-6岁,国内干预训练机构很多,但大多是以家长社群等NGO形式发展起来的一些机构,由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等限制,提供的服务难以专业化、标准化。不过,由于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机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水平不高的机构也能生存下去。
2015年开始,达晨创投、北极光创投、斯道资本、F-Prime基金等资本开始不断进入自闭症康复教育行业,对东方启音、大米和小米等机构展开融资,由此整个行业骤然加速,对师资、技术的争夺也更为激烈。
“专家级教师已经被炒到我都快请不起了,之前我们一年拿30万能签下最牛的老师,现在一年给60万都留不住人了。”王伟说,“资本现在已经把这个行业烘得特别热了,逼得我们也不得不去拿投资,加大研发力度,请更多的专家加入。”
在他看来,目前每年收费二三十万元的高端市场还没有太多竞争,更多机构是在中低端市场竞争。对此恩启的策略是帮助其他机构发展,通过赋能落后机构参与竞争并分享收益,通过高端市场的收入加大研发,通过低端市场推进互联网普惠服务。
“毕竟恩启是社会企业,肩负着社会责任。”王伟表示因为行业收入低,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恩启每年都会捐款支持大学增加特教生源招生数量,未来给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他相信“大小机构进入行业都面临师资问题,即使大鳄进来也得找老师。”
当下儿童自闭症康复教育行业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有一些大的机构都是多年前由自闭症儿童家长开办,这批创始人都已经60岁以上了,机构面临着谁来接班的问题。王伟认为这些老机构在与既有资本加持,又有年轻高知人才的新晋机构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很难有被并购的机会,营收水平能做到一年500万就很不错了,能做到上千万的寥寥无几。”他有一个极端预判,整个行业再经过三年高歌猛进后,将是潮退的时刻,会出现一个关门潮。
见习编辑:李茜楠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