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释放降息信号 央行:是否追随要看两个重要利率,坚持以我为主原则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7-13 10:00:0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7月10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重申,美联储对经济感到担忧,将采取适当行动维持经济扩张,这向市场发出了美联储准备降息的信号。
7月12日,在央行举行的2019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中国是不是也会随着全球其他经济体进入降息周期”的记者提问时,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对中国的利率水平如何进行观察要看两个非常重要的利率,一是整体的市场利率水平,二是贷款的实际利率。“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在统筹平衡好内外均衡的前提下,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
是否追随降息要看两个重要利率
孙国峰表示,最近有十几家外国中央银行降息,美联储也释放出了有可能降息的信号,市场对此也有所预期,欧央行也暗示要降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中国的利率水平如何进行观察,还要看两个非常重要的利率:
一个是整体的市场利率水平。目前,整体市场利率水平从2018年开始一直在下降,代表性的货币市场利率DR007(指银行间存款类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在2019年6月末是2.56%,同比下降45个基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6月末,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3.23%,同比下降了25个基点。
另一个重要的利率是贷款的实际利率。5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5.34%,这是一个平均水平,同比下降了17个基点。
孙国峰表示,这两类重要利率,从去年以来,一直在降低。
孙国峰透露,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监测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在统筹平衡好内外均衡的前提下,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重点要根据中国的经济增长、价格形势变化及时进行预调微调,综合利用多种货币政策组合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同时推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疏通货币政策向贷款利率的传导,促进降低企业融资实际利率。
量化宽松政策新变化:加息转降息
实际上,在美联储释放降息预期之前,国内外市场及研究机构已经普遍预期美国可能停止加息转向降息。
6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陆军金融研究所发布了《全球量化宽松:十年演进》一书。在介绍该书成果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就表示,过去十年,美国货币政策经历了危机救援、经济复苏和政策整固三个阶段,基本形成了一个金融货币政策的完整周期。但是,现在美国似乎在进入一个新的政策周期。
他观察到,在前一阶段美国股市表现不佳、中美贸易谈判疑云密布、全球经济出现进一步放缓迹象的环境下,综合考虑美国国际和国内的综合影响,美国似乎在重估其货币政策框架,美国货币政策可能进入一个新周期。
同时,美国的货币政策取向转鸽派。胡滨认为,市场高度关注联储的反应,近期美联储就有多名重要官员发声,整体偏向鸽派,市场预期也从加息收尾变为年内降息开启。
“2018年9月,美联储预期2019年将加息3次;年底把2019年加息次数由3次降为1到3次;2019年初又表示今年不再加息; 5月联储说自9月份停止缩表,甚至可能降息。”胡滨举例说,比如,鸽派代表人物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认为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和美国通胀疲软都令美国经济增长的风险不断上升,美联储可能很快降息,同时3个月与10年期的关键美债收益率曲线倒挂也支持降息。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较为偏向鸽派,认为联储对于贸易谈判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等事态密切关注,并将采取适当措施维持美国经济的扩张。
美联储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及美国因素将逐步成为中国金融风险防控的一个长期变量。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非常规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和退出都带来了全球资产价格和资产配置的变化,部分国家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整形成了巨大风险的外溢效益。阿根廷比索兑美元从2015年初至2018年4季度末贬值近80%。
胡滨认为,在贸易战背景下,中美之间的显性化冲突可能逐步演变为一个长期性变量,对中国贸易、金融和经济的冲击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国需将其纳入到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框架之中。
他建议,首先,防范化解美国等经济体政策变化的外溢风险不仅需要在金融货币领域进行有效防范,需要从宏观经济整体以及经济体制机制的视角来全局、系统、全面考虑金融风险问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尤其是外部风险冲击应提升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高度上进行统筹。
其次,持续关注美国加息、缩表、税改以及美联储政策方向逆转,比如2019年可能出现的降息对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影响。在美国政策调整下,美元指数将呈现出更大的波动性,对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金融稳定带来新的变数。
再次,加强对美国QE退出、正常化以及其他经济体QE政策实施及变化带来的与国内政策调控相叠加的冲击进行前瞻性调整。合理投放货币,避免货币市场过度波动。完善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预警。
最后,重点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以价格和市场手段缓释外部政策变化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有效统筹短期资本流动管理、中长期汇率机制改革、长期资本项目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构建内外市场有效互动、内外风险防控有效的制度安排。必要时仍然可以采用加大资本流动管理的方式来缓释外部冲击,防止资本大量流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