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 科创板必有回响
麻晓超
“非常遗憾”,“我认为根本不需要(推迟)”,“放开就完了”。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一边掷地有声地说着上面的话,一边抬起左手用力地比了两下,似是在释放一股情绪。此时是2018年2月25日,地点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
让吴晓灵遗憾的是,A股实施注册制又推迟了:早前一天,2018年2月25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一个相关的决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是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经典台词。如吴晓灵一样多年来对注册制“念念不忘”的各界人士,终于在8个多月后听到了来自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回响”。
只不过,这个“回响”,并非是在现有A股中实施注册制,而是新开一个板块,以增量创新带动存量改革:科创板横空出世。
2018年11月5日以来的200多天里,作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科创板“鲶鱼效应”已有发威之迹。但改革向来不是一蹴而就,临近挂牌交易,“鲶鱼”本身一度被市场置于放大镜下“挑剔”,2019年6月28日晚间,证监会罕见发布万字长文解答科创板八大关键词。
7年之念
2018年全国“两会”的某个会场,放着几张牵动资本市场神经的发言稿。
这一年的2月23日,时任证监会主席受国务院委托,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作了一个说明。说明的重点,是提请人大同意将一个到期日“2018年2月28日”延长到“2020年2月29日”。
这是一个事关注册制的时间点。上述提请最终获批,而2020年2月29日意味着一个7年的跨度。7年之后会如何,仍然是个未知数。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此后,在深市和沪市全面推行的论证报批工作开始着手执行,2014年底,已有一份注册制改革草案报国务院审阅,但最终方案并未对外公布。
2015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注册制改革;时任证监会主席肖钢也在两会期间表示,当前市场状况和规模已经具备了增加新股供给的条件;时任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表示,注册制整体方案还处于论证报批的过程中,但方案讨论已经比较深入;时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称,已经在人员队伍上提前为注册制实施做准备。
高层多方表态,一时间,“注册制大概率在2015年下半年实施”成了当时市场的普遍预期。
可市场最终等来的却是另外一番“惊心动魄”:2015年6月19日,上证综指重挫6.42%,创业板指数下跌5.41%,两市近千只个股跌停,此后至同年8月26日,沪指累计跌幅高达45%。
劫难过后多感悟,A股自是也有“一番思量”。注册制最终没能在2015年落地,开启了长达两年的等待: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下称《授权决定》)。
2018年2月28日本是《授权决定》“两年有效期”的最后截止日,市场最初预期在这之前会有“正式全面实施注册制”的决定出炉,但最终却等来了延期两年的决定:证监会起草并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延长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授权决定期限的请示》(下称《请示》)。
而《请示》的结论就是,当前实施注册制改革的时机并不成熟。
全国人大最终同意将《授权决定》的到期日,从2018年2月28日延长到2020年2月29日。
鲶鱼效应
华语世界流传着一个关于挪威人的著名典故:当地民众爱鱼,市场上活着的沙丁鱼要比冻鱼高卖好几倍价钱,但绝大部分沙丁鱼会在运输中途窒息死亡,只有一艘渔船总能成功,原来船长在沙丁鱼的鱼槽里放了一条以鱼为食的鲶鱼,沙丁鱼为了躲避鲶鱼攻击不停地四处游窜,而这不停地游窜增加了沙丁鱼的生命力。
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鲶鱼效应”。
新开科创板,试行注册制,也是寄希望于引发增量创新加速存量改革的“鲶鱼效应”。2018年全国人大上传出注册制进一步推迟的消息后,市场曾对“A股全面施行注册制时机不成熟”有过一番讨论:一是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需要修改相关司法制度来密切配合;二是注册制需要以常态化退市相配合,“一进一出”的数量要基本匹配,而这些前提当时在A股的确不存在。
但在“鲶鱼”的作用下,情况已有加速变化之迹。
科创板退市制度已与美股相近,比如,缩短了退市流程:科创板取消了暂停上市与恢复上市的退市程序,由此,一家企业从被实施风险警示到最终退市的时间从目前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需要的4年缩短至两年。
再比如,科创板更加遵循了“退市从严”理念:新增“明显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定性标准,“空心化”企业将被直接退市;增加了市值类退市指标,与上市条件相呼应;增加了信息披露或者规范运作存在重大缺陷等规范类退市指标,与注册制合理衔接。
虽然增量的创新制度尚未实施,但是存量的变化已经出现:2019年5月10日晚,深交所一次性发布了7家公司的暂停上市公告。
与以往不同的是,该批次7家公司暂停上市的原因,不再是单一的利润因素,而这在A股历史上并不多见:2000年至2017年的17年间,暂停上市的105家企业仅有一家上市公司是因非利润因素被暂停上市。
“鲶鱼效应”有了发威之迹,接下来需要的是耐心。2019年6月13日,任重道远的新任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说了这样的话:在试点初期,科创板的制度创新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有一个逐步磨合的过程……
半个月后,一份一万一千多字的答记者问出现在证监会官网。其中,在最首要的“答”里,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舶来品”注册制的前世今生。
此前一天,6月27日,通过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通号”),向证监会提交了申请发行注册的相关材料,当日即获批通过,成为科创板首家央企。
这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舶来品”注册制落地科创板后到底是什么样的?
万字长文中,证监会有着这样的话:“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基础制度和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市场约束力量、司法保障机制等还不完善,科创板注册制仍然需要负责股票发行注册审核的部门提出一些实质性要求,并发挥一定的把关作用……证监会在证券交易所审核同意的基础上,对发行审核工作以及发行人在发行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重大方面是否符合规定作出判断,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可以不予注册。”
注册制依托科创板加速资本市场改革的前景是明朗的,正如中信建投证券资本市场部行政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陈友新所言:这次改革不仅是新设一个板块,更重要的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向,在发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等各个环节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如果运行效果良好,还有望推广到包括主板在内的其他板块。
“相当于政府只是开了一个菜市场,卖什么东西和价格都由买卖双方自主决定,做买卖的人到政府来报个到,政府就制定规则,并监督买卖双方是否执行规则。”2018年2月,一头白发的吴晓灵,语重心长地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中的注册制市场。
经过8个多月的筹备,2019年7月5日,上交所宣布,31家公司获得上交所发行上市申请,其中25家获证监会同意注册,科创板7月22日开市。
编辑:严晖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