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季度数据是防通缩注脚

作者:商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5 21:08:00

摘要:季度数据是防通缩注脚

 

本报评论员 商 灏

    过去一年来的全球经济局势真是瞬息万变,并且是飞流直下,顿失滔滔。悲观者现在都很担心世界经济衰退会继华尔街金融海啸接踵而来。一年来,我们的政府也不断地调低全年增长预测。 
    最新的宏调目标是,长期经济增长力保9%,但局势的发展隐含着明年经济增长会更缓慢的因素。因此,我们确实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一场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来临。
    从官方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最新数据人们可以看出,与最近5年的两位数的经济增速相比,中国经济似乎已经告别了持续升温态势。多数经济学家已经预期国内CPI未来环比仍会上涨,食品价格会有新的反弹。从目前来看,CPI下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外贸需求的萎缩和国内产能仍在大幅度提高,由通胀转为通缩的可能性正在增强。因此我们看到,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很显然,世界经济会否陷入严重衰退?如果衰退,将会持续多久?对中国经济将会造成怎样的损伤?这类问题,恐怕任谁也说不准。不过,从中国经济当下的状况和官方的作为来看,我们也许是可以持谨慎乐观的。中国的经济基础稳固,而且目前还有许多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巨大公共基础工程,这些都应该是能给我们以信心的主要因素。  
    而外贸、金融、财税等领域一系列被称为“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相继出台,已表明政府决心努力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以保证国家经济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人期望通过扩大内需,减缓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但实际效果可能并不乐观。学界有意见认为:关键问题是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预期,解决低收入者的增收问题。并有建议称,国家一方面要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村人口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而在保证经济结构顺利转型,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不能不强调金融监管的重要作用。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中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更需要加强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避免严重问题的出现。
    众所周知,中国国内金融体系薄弱,在脱离全球经济低迷方面选择有限。中国拥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且据说其整体经济价值远远大于这一储备额。然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是以债务形式存在的,并不能借贷给美国或者其他政府。好在中国与美国和欧洲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不存在流动性问题和银行破产风险;国内债务率低,对国外抵押相关投资很少;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的下降,会使中国明年的工业利润率提高;政府有财力和政治意愿实现积极的刺激措施。
    现在,毫无疑问,官方通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各项经济数据都保持在较好的状态。CPI的回落说明国家经济运行情况良好,“一保一控”的经济政策正在起效。
    从最近几个月的政策动向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抑或其他直接、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似乎都一直在做某种程度的修正与调整。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外需依赖性强的企业,对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在政策上都已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利好支持。这些做法,无疑对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缓解经济下滑压力,会有直接帮助。
    的确,宏观经济政策理应相机而行、适时适度加以调整。那么,国家经济未来的增长速度究竟要多快才算适度?
    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数据验证了中国经济在初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时候,9.8%的年均增长率是一个既能够实现又符合实际的现实增长率。而当经济增长低于8%时,就会出现过冷问题,当经济增长超过11%时,就会出现过热问题。因此,实际增长率在9%-10%之间,可能是一个比较适度的状态。而多项研究似乎要证明,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的潜在增长率仍可保持在8%-10%之间,甚至略高一些,在较长时间内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有其必然性。
    目前,政策已做调整,企业资金环境、税收环境已有放松,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价格都有下降,并步入回落通道,也许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经济状况会逐步变好。
    不过,历史的经验说明,要有效应付通缩,必须要政府、企业、民众三方面紧密配合。在这个更加需要同心协力、休戚与共的时刻,企业也许不该急着裁员,政府要设法保住众多企业的生存力和员工的工作,因为两者息息相关,应共同谋求应付通缩的最佳策略,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