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资本开放再下一城 沪伦通蓄势待发

作者:帅可聪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14 20:01:23

摘要:作为中国与境外证券市场的首个股市联通计划,沪伦通如今迈出重要一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

资本开放再下一城 沪伦通蓄势待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帅可聪 陈锋 北京报道

筹备3年多时间,沪伦通终于要面世了!

当地时间12日晚,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沪伦通所有启动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满足条件的上海和伦敦上市公司将可在对方市场发行存托凭证(DR),通过沪伦通机制连接两个市场交易。

作为中国与境外证券市场的首个股市联通计划,沪伦通如今迈出重要一步,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

筹备三年多即将启航

沪伦通,即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机制。沪伦通分为东西向两个业务,西向GDR(Global Depository Receipts)是指符合条件的在上交所上市的境内上市公司发行境外存托凭证并在伦交所上市,东向CDR (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 是指符合条件的在伦交所上市的境外基础证券发行人发行中国存托凭证并在上交所上市。同时,存托凭证与基础证券之间可以跨境转换,由此实现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

从进行可行性探索开始,沪伦通已有三岁多了。2015年9月,在中英经济财金对话上,时任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发表了对沪伦通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公开言论,中英两国政府宣布启动沪伦通可行性研究。此后,有关沪伦通何时推出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2018 年10月,上交所出台《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伦敦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监管规定(试行)》,标志着沪伦通制度建设框架已基本齐备。

但由于英国脱欧影响,沪伦通进度一度被迫延迟。随着今年4月英国脱欧进入暂缓窗口期,沪伦通再次迎来重大进展。

今年5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称,为规范存托凭证跨境资金管理,依据相关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存托凭证跨境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这被视为扫除了沪伦通推出的最后一大政策障碍。

6月13日,伦交所集团CEO大卫·施为默(David Schwimmer)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即将启动沪伦通的合作项目,这是中英双方密切合作关系的很好案例,体现了伦交所和上交所以及中英双方监管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他还表示,有关沪伦通的监管框架已经做完,交易规则也已最终确认,已有一家发行商做好准备开展行动。

大卫·施为默指的或正是华泰证券,各方消息显示,华泰证券有望拔得沪伦通头筹。此前6月11日晚间,华泰证券公告称,其发行GDR的计划已获中国证监会和英国金融监管局批准。公司拟初始发行不超过75013700份GDR,其中每份GDR代表10股公司A股股票。本次发行GDR的价格区间为每份20至24.5美元,预计将在英国市场募集16.5亿至20.2亿美元。

A股国际化又一里程碑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一步,沪伦通万众瞩目。

“沪伦通是A股国际化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华创证券近日的一份研报称,其意义在于开创了交易所互联互通的新模式,扩大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为两地发行人和投资者提供投融资便利机会;同时可借鉴伦交所成熟的制度建设,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深化中英金融合作。

沪伦通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信建投认为,短期来看,由于东向业务不具备融资功能,个人投资者参与门槛较高、参与度低,因此对A 股资金面的影响十分有限。根据规则,沪伦通参与门槛为连续20个交易日持股市值在300万以上,而从上交所最新的统计年鉴可以看到,持股市值在300万以上的账户大约有82万户,占比仅为2.1%。因此沪伦通上市以后,可参与的个人投资者较少,对A股资金面影响十分有限。

“对机构投资者而言,沪伦通的推出将带来增加优质投资标的、进一步分散风险、投资受沪伦通业务带动的金融机构等三方面投资机会。”与此同时,中信建投还认为,如何能保证中长期市场的流动性则是沪伦通机制成功运行中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沪伦通已箭在弦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13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透露,配合推动沪伦通落地是近期的重点工作内容。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任重道远。“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资本市场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6月1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将坚持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持续提升风险防范和跨境监管能力。”他还透露,近期证监会将陆续推出9条举措,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