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助力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垃圾分类”问题的几个反思(一)
漂亮的城市与高素质的居民更配
经过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以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谓是日新月异,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建设的非常漂亮。特别是这几年,国家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度,带动了二三线城市的基础建设也是蓬勃的发展着,一个个绿化充沛的,环境宜居的城市逐渐的形成。
但是,与飞速成长的城市面貌相比,城市居民的素质虽然也是有所增长,还是有很多问题并不容易被解决。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依然存在着很多脏乱差的地方,这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和人们平时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一样,曾经是人们的不文明习惯之一。现如今,随地吐痰的现象没有了,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却还是存在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垃圾要丢进垃圾桶里,不能随手扔在大街上。但是这只是一种低级的规范。更高级的规范是要将垃圾进行分类,将可以利用的再次利用,尽量减少丢弃的数量。这是要建立在强大的资源节约的意识之上的,更高层次的文明。
而只有达到了高层次的素质和文明水平,才能够有机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向过来人学习
就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情况来看,在二战以后才通过制造业的成长,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目前就只有日本。
我们知道,大多数欧洲国家,大多都是在历史上用侵略的方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从而福泽子孙后代直到今天的。曾经的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等,这些国家在大航海时期以后,都或多或少的在世界上占有过不少的殖民地。
只有日本,是在二战以后,靠着本国人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才一点点的完成财富的积累,完成了从中等收入陷阱中跳出,完成逆袭的第一个国家。
可以说,在这条路上,日本是过来人。日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而我们发现,日本的很多做法都是有利于这种经济蜕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国民素质的培养。
“垃圾分类”统筹了垃圾,增加国民的凝聚力
对环境的保护,很大一部分就是要减少原料的开采,使得仅有的这些资源能够使用更长的时间。而要平衡开采,和人民需求之间的问题,就要从回收利用中下手。然而,这种回收必须建立在垃圾源头就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将垃圾分类丢弃的习惯。
这里要强调的是“每一个人”。是的如果任何一个人没有做到,那么必然就会有更多的人不去做。这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要让每一个国民都做到,其中难度还是非常的大。
然而反过来看,如果我们的国民能够同心协力的完成这一件小事,那么去同心协力的完成另一件事,也就不难了。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破中等收入瓶颈,这是相当困难的,而这些困难的事,必须要所有国民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相互协作,便是多了一份公益,少了一份自私,人们更愿意与他人分享。当人们养成分享的习惯以后,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贫富差距。
当中等收入国家陷入发展瓶颈的两大现象,就是环境的污染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人才流失只不过是这两种现象出现以后的结果。
总结:
而看似不起眼的“垃圾分类”行为,假以时日却能在源头上,改善了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这会使得我们在挣脱中等收入陷阱时,更早摘下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桂冠,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去。
小小的“垃圾”要做到规范的丢弃,原来其中掩藏这这么多的好处,怪不得领导会如此的重视。那么从今天开始,垃圾分类是不是也变得有动力了呢?
编 辑:江迪雯 主 编:朱 博
关于【华夏-视多课】:
【华夏-视多课】教育平台由“上海泰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立。凭借着丰富的行业经验及庞大的师资储备;并结合多年互联网平台运维经验;旨在将更科学的投资技巧与更先进的投资理念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带给广大投资者。2018年11月8日,《华夏时报》与“上海泰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建“华夏时报 —— 视多课投资者教育事业部”,共同运营【华夏-视多课】在线教育平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