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农业新路径,拼多多五年打造1000个“多多农园”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4-22 18:52:29
本文作者:于是
4月21日,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指导下,拼多多创新扶贫助农模式“多多农园”,首站落户云南保山。
通过“多多农园”,拼多多将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探索农业产业新模式,让农户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未来5年内,拼多多将打造1000个“多多农园”项目。
对此,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扶贫专家李小云表示:“‘多多农园’瞄准了农业产业利益分配、农村人才留存等核心问题,该模式若成功,将推动很多农村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形成伟大变革。将密切关注‘多多农园’的进展,希望它能真正变成助力中国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大行动。”
将利益留在农村
2009年,60岁的胡老德翻过高黎贡山,从怒江州迁徙至保山市潞江镇的半山腰,同族共有881人先后搬下山,均为直过民族傈僳族,鲜有人会说汉语。直过民族系指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村里,他们被称为“半山移民”。
2010年,胡老德租下20亩当地人不愿种植的斜坡山地,随同族人一起种植小粒咖啡,每年一次的行脚商收购,便是全家人一年的生活费。
2014年起,云南咖啡价格持续走低,收购价较高峰期暴跌四分之三,胡老德的儿孙先后下山打工,数年未归。同村的咖啡树遭大面积砍伐,成熟的咖啡豆烂在地里无人采摘。
2019年3月,又是一年“丰收”季,村里超过40吨咖啡豆原料因价格过低而滞销,胡老德每天下山问询消息。
几天后,他的一千多斤咖啡豆全部被溢价收购,紧接着,胡老德成了一家新农商的“合伙人”。
期间,他学会了一个新的汉语名词:多多农园。
3月底,胡老德所属的丛岗村村道旁,竖立起了“多多农园”的标识,上面写着:让农人变农商,让农村有现代企业,让传统小农对接线上大市场。
▲丛岗村村道旁的“多多农园”标识。拼多多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指导下,希望“把利益留在农村,把人才留在农村”。
与标识一同到来的,是农研队伍、培训团队,以及加工厂的货车。
丛岗村周围10公里范围内,坐落着多家新建咖啡工厂,未来3年内,这些工厂将在拼多多的引导下,帮助村民提供咖啡豆精制化加工;
高黎贡山山腰处,云南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农科专家,在精品咖啡试验田中引进了毕卡、蓝山、贡山1号、波邦等多个高端品种,将筛选出最适合该纬度和海拔的高品质咖啡;
山腰和山顶的740亩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中,芒果苗、澳洲坚果等经济作物,正与咖啡树复合套种,以提升每亩土地的经济收益。
▲“多多农园”团队与云南热经所、丛岗村村委会一道挑选改良实验地,以期增加土地亩产值。
明年起,丛岗村将大面积替换种植高级咖啡品种,多家拼多多平台新锐咖啡品牌商,已提前预定该批产能。
怒江大峡谷的群山峻岭之间,一个产、销、研、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项目即将成型。
与既往类似项目不同的是,丛岗村5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成为全产业链中的核心利益人。
上海援滇干部联络组保山小组组长、保山市政府副秘书长周行君表示,云南一共有88个贫困区县,为了打赢脱贫攻坚,中央把74个贫困区县交给上海对口帮扶,目前上海共选派了103名干部在云南,2019年共安排援滇资金27亿元,这还不包括各个区县和社会各界的捐赠资金,充分体现了我们强大的制度优势。
周行君表示,拼多多在保山的扶贫行动务实高效,公司从一两个点做起,致力于通过改造种植、加工、销售环节,既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又从长远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确保整个行动可落地见实效。“希望‘多多农园’逐步覆盖整个保山,让滇西粮仓重振雄风,更加希望他们能够把好的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全国。”
▲“多多农园”的咖啡豆会统一送到工厂精制加工,进行脱皮、等级筛选、深加工等工序,最后加工成精品咖啡豆,未来将围绕丛岗、赧亢两个贫困村打造精品咖啡品牌。
5年,1000个多多农园
据悉,“多多农园”是由拼多多发起的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机制性衔接的创新模式,通过“多多农园”,拼多多将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为4亿消费者提供平价高质农产品的同时,更快速有效带动深度贫困地区农货上行。
“在‘拼农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多多农园’是迄今为止团队实践的最具挑战性的工程。”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表示。
今年3月初,在拼多多上海总部,丛岗村和赧亢村的地理、物流、产品等信息,首次被纳入拼多多“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成为这个覆盖全国主要农产区“天网”中的一个小点。
▲从岗村咖啡地平均海拔1300米,地势陡,劳作异常辛苦。
依托新电商供给模式、原产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货中央处理系统,2018年,拼多多实现农产品和农副产品订单总额653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网络零售平台之一。
“‘拼农货’体系构建之初,我们便进入了无人区。期间,我们持续看到机遇,解决问题,也接连遇到更高级的问题。”多多大学负责人蓝天表示:“比如,贡献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农民,始终处于价值链条的底端;再比如,中国真正的农产品品牌,至今依旧屈指可数。”
农业仍然是受流通环节制约最严重的行业,土地、人力甚至产品,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并不高。经过3年的规划与投入,“拼农货”体系已经具备一定的体量,并且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蓝天表示:“作为引领者,我们背负修正、升级产业的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推出了‘多多农园’这个实验体。”
云南保山是“多多农园”的第一站,项目覆盖丛岗村和赧亢村,涉及建档立卡人口792人。首期“多多农园”将有5个示范项目于云南逐步进行,分别涉及茶叶、坚果、雪莲果、花椒,以及特色菌菇。
▲由于海拔高,生长的时间更长,温差更大,言秀邓(傈僳语音译)家的咖啡要比河谷的咖啡晚熟一个多月。虽然品质更好,但一年下来,20亩坡地的咖啡豆仅有九千元收入,去除肥料、人工等开支,年净收益仅三四千元。
按照拼多多的规划,平台将在5年内,于云南等8个省及自治州落地1000个多多农园示范项目,形成覆盖西南和西北两大区域的新业态。
丛岗村和赧亢村地理条件复杂,档卡户以不通汉语的高山直过民族移民为主,“多多农园”模式在这里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拼多多团队“长期作战”提供充足经验。
另一方面,在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扶贫专家李小云看来:“咖啡是特殊的产业,其产业链不像其他农产品那样冗长,但是价值分配更为复杂,不论国际期货价如何变化,云南咖农都不会分得太多收益。帮助咖农改变弱势地位,能更好地验证‘多多农园’模式的可行性。”
跨越百年的源头革命
保山有百年咖啡种植史,傈僳族对于咖啡的认识始于70年前。1932年,村民胡三作为唯一会说汉语的傈僳族族人,被英国传教士带到上海接受培训,回乡后,他带回了两样东西,一是基督教,另一是咖啡豆。
编辑:任美慧 主编:柴冠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