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净利逾73亿元平安总资产年内超万亿可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10月28日,平安在香港和上海如期发布前三季度业绩。根据平安发布的各项数据显示,在中国会计准则下,公司前三季度净赚73.43亿元。而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计算,截止到今年9月底,平安实现净利润88.06亿元,每股收益人民币1.14元,分别较2008年同期增长388.1%和418.2%,而净资产和投资收益也在今年取得了可观的增长。记者了解到,对于这样一份亮丽的季报,各方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在是日举行的媒体开放日活动上,集团总经理张子欣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该业绩表示满意。
本报记者发现,虽然三大保险股三季报已经出齐,相对于净利润与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平安总资产已经超过9300亿元的数据和平安旗下产险保费收入连续3个月超过中国太保稳稳占据市场第二的排名更令其业绩出彩。
三大业务集中发力
“在抛下了投资富通损失的沉重包袱之后,平安终于可以在三季度扬眉吐气了。”10月29日,一家券商机构保险业分析师如是评价平安的三季报。
平安三季报数据显示,作为三大支柱中的核心保险业务,其寿险业务相较于国寿和太保两大公司,平安是唯一没有出现负增长的。前三季度,平安的寿险保费收入达到104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33.5%,市场份额达到16.8%;产险业务则在第三季度发力,扭转市场排名,7月份平安产险以4亿元保费规模拉开了与太保产险的差距,并且一直将这一优势扩大到了今年9月份的18亿元。
“原本以为财产险份额在7月份超过太保的微弱优势,是一种侥幸,但是现在看来,这将成为既定的事实。”10月28日,平安集团一位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在三季报新闻稿中,对于产险业务的发展,平安则用了“健康超越”来形容。
在当日的开放日活动上,对于这一超越,张子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谦虚地称,平安的保险业务出现长期健康发展的态势,在国内有700万潜在客户,其中大部分都是80后,还有社会的中坚力量,虽然在一两年内不能就此判断谁比谁走得更快,但这个市场的空间很大,且国内保险业的渗透率还很低,所有的公司都应该努力把这个市场做好。
对于银行业务,平安银行董事长理查德表示,到今年9月末,平安银行总资产已经达到2078亿元,不良率控制在0.44%,信用卡累积流通卡量突破了280万张,其中新发卡的56.8%来自银行、保险的交叉销售。
“我们还准备在开设分行的异地推广信用卡。”理查德表示。
对于外界非常关注的投资业务及其收益,虽然张子欣当日并没有透露前三季的投资收益率,然而本报记者了解到,其三季度投资也要显著好于主要竞争对手。
10月29日,海通证券保险分析师潘洪文分析称,中国平安在三季度高位大幅减仓,在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中,受当季股市下跌的影响最小。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平安前三个季度累计浮盈分别为24亿元、48亿元和-12.97亿元,三季度浮亏非常少,截至三季度末,中国平安已经累计浮盈59.35亿元。
潘洪文也表示,考虑到平安三季度非常好的投资表现,以及四季度资本市场可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上调平安全年总投资收益率至5.5%,此前则为5.0%。
总资产超万亿可期
相对于银行业高达数十万亿的总资产,国内保险业3.5万亿的资产规模虽然显得渺小,但是平安集团有望年内成为国内第二家总资产超万亿的保险集团。
平安三季报显示,在中国会计准则下,公司总资产达到8732.05亿元,比去年末增加了23.4%。但在国际会计准则下,截至三季度末,平安集团的总资产已经达到9323亿元,去年年底的总资产则为7547亿元,9个月资产规模累积增加1776亿元,照此测算,到今年年底平安总资产达到并超过1万亿元已经不成问题。
与此相比较,中国人寿的总资产在今年三季度达到11282亿元,国内两大保险集团的总资产的差距已经开始缩小。
“平安由于走的是金融控股集团的道路,旗下金融业务已经遍布保险、银行、证券、信托等多领域,而且银行资产规模上升较快,如果有一天平安总资产超过国寿,也不足为奇。”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副教授管贻升接受采访时表示。
对于平安会不会在未来1-2年中总资产超过国寿,张子欣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亦表示,平安未来要做的是客户对品牌的认同,做好对客户群的管理,以及把握信用卡市场,伴随着这些客户群一起成长。他相信未来15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机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里,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发展策略,对于平安而言,更主要的是服务好客户、管理好业务员,留住人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