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短短三年规模扩张20倍 华夏人寿高费用和低利润同行

作者:吴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2-12 18:08:42

摘要:近日,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人寿”)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华夏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06.42亿元,较2017年同期同比上涨215.66%。但这份靓丽的成绩单背后却是,净利润的下滑、偿付能力的走低以及裁员降薪。

短短三年规模扩张20倍 华夏人寿高费用和低利润同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近日,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人寿”)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华夏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06.42亿元,较2017年同期同比上涨215.66%。这家曾经在中资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排名26名、保险业务收入尚不足80亿元的保险公司,在短短三年时间内规模剧增接近20倍,2018年获得高达1582.75亿元的原保费收入,跻身行业第四,规模保费更是达到2306.03亿元,一举超越太保人寿,跻身前三。

但这份靓丽的成绩单背后却是,净利润的下滑、偿付能力的走低以及裁员降薪。

在业内人士看来,华夏人寿需要的并不是高速的规模飞跃,而是公司是否可以可持续的发展。

针对华夏人寿的诸多问题,本报记者曾给该公司发去采访提纲,但截至发稿,还未收到回复。

偿付能力隐情

实现原保费收入成倍增长的华夏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却远不及其他头部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

以2018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数据为例,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保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62%、221%和255%,而华夏保险仅为99.5%。

华夏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3.86%,同样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1.8%。

但总体令人欣慰的是,偿付能力充足率均符合监管要求。

不过,众所周知的是,保险公司保费规模的成倍扩张,如果不以增资或发债等方式注入资本,势必会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的急速下降。

而近几年华夏人寿并未获得股东方面的增资,亦没有发行债券,另一方面,中天金融近日也发布一则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进展的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以现金方式购买华夏人寿21%—25%股份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尚在进程中,尚未形成最终方案。

这个自2017年8月就开始推进的、预估涉及金额超过超过300亿人民币的“蛇吞象”计划,关系着两个公司的命运,也牵动着万千投资者的心思。然而事到如今,除了中天金融已按协议支付的70亿元定金,仍无更进一步的实质性进展得以披露。根据协议,中天金融若因自身原因导致重组未能达成,将面临损失着70亿元定金的风险。

那么,一个疑惑就是,既然华夏人寿既无股东增资,股权收购亦迟迟未有进展,何以将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一直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原因就在于该公司的大额分出保费。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法讲师王鹏鹏博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华夏人寿将原本属于其承保的业务,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出给其他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以保障自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2017年,华夏人寿分出保费203亿,分出保费比例高达22.6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分出,华夏人寿的偿付能力恐怕远低于现在的“安全线”水平。

当然,为保偿付能力,此举也能理解,不管这是不是华夏人寿的无奈之举,但好在通过分出保费,华夏人寿暂时“安全”。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公司成长的角度来看,分出保费将跟保费相关的利润分出去的同时,也将部分风险分散出去,这本身无可厚非,而华夏人寿因为自身主客观原因没有进行增资,为了支撑它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要么就是寻求增资,要么就是改善整体业务品质,使其产生内生的偿付能力补充机制。

已知的是,2018年华夏人寿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15.66%,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9.2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2.82%,可知其2018年的分出保费会更高。

裁员、净利下滑、频繁被点名

另一方面,规模剧增20倍的华夏人寿,却在最近下发了一则《关于减编减员控制薪酬的通知》,要求以现有员工数量为基准,各部门在2月底前减员5%,未能减员的部门将降低现有职工薪酬,并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撤销部分“工作宽度和深度不足”的部门。

2019年可想而知将是该公司内部竞争和结构调整更为激烈的新一年,且不论更加严苛的生存环境能否为公司争取更高效率,成本控制看起来是更为直接的动机。以短期薪酬为例,据公司年报,2017年短期薪酬9.5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56.1%。伴随收入和市场份额飞速增长的成本,让利润增长极为有限。减员降薪、部门调整是否与应对行业收缩期、增加利润提高估值并推动与中天金融的重组有关?对此,华夏人寿亦未有回复。

在经济下行压力环境中,保费收入的持续高速攀升带来的考验或许比市场占有率带来的红利更多,投资就是一例。2015年至2018年,华夏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增长率分别为91%、492%、89%和77%,而可以为公司和投资者带来真实利益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如期伴随规模扩张而来。

王鹏鹏表示,近两年受严监管环境及股票市场的影响,险企投资端面临更多挑战,投资难度也更大,华夏人寿投资端更需要匹配高收益来消化增长带来的成本增加。

根据偿付能力报告,华夏人寿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后三季度均在盈亏平衡点挣扎,第四季度亏损1.8亿元,四季度净利润合计31.4亿元,甚至不及第一季度32.5亿元的盈利水平。净利润率自2014年的27.4%下滑至仅有2%左右的水平。

此外,华夏人寿的支出与收入同步大幅增长,如其中2017年退保费同比增长309%至22.9亿元人民币,手续费及佣金增长83%,达到158亿人民币,这一数字已是当年保险业务收入的18%,净利润的3.9倍。

朱俊生表示,以高费用推高保费收入会增加保单的负债成本,通常保险产品都有一个预定的费用率,如果实际费用率超过预定费用率,就会造成费差损,这也是保险公司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俊生强调,保险公司要有审慎经营的理念,不能利用一些激励机制在短期内将保费抬高,却不去管保费背后的成本,那自然会带来非常多的后患和问题。

令投资者和消费者担忧的并不止如此。华夏人寿近些年进行扩张的方面并不只是收入,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7年达到2014年的3.5倍,但要注意的是,华夏人寿的杠杆率同样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倍,常年高于22。

此外,1月10日,华夏人寿因产品存在问题被银保监会点名批评,称其“营销渠道公众号在某医疗保险产品的宣传文案中,存在贬低医保政策的表述,影响恶劣。”这已不是华夏人寿第一次“被提醒”,2018年第一季度,华夏人寿曾受到4次监管处罚,例如其宁波分公司及相关人员存在财务数据不真实,用于业务拓展和渠道维护,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和客户信息不真实的违规行为等。

扩张规模的过程中,常伴有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目前在河南、安徽、山东、陕西、天津、北京、四川等地区业务蓬勃发展的华夏人寿,若与贵州第一家上市公司中天金融重组顺利,无疑将进一步扩展其西南部版图,也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消费者以及员工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充分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或才是保险公司基业长青之本。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