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金融业务有望获货币财税优惠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贺江兵 兰州 定西报道
现在,如果依然有人对农行服务“三农”(农民、农业和农村)赚钱能否获得成功存在怀疑的话,那么,农行两年的试点实践就是最好的回答。
10月中旬,中国农业银行在甘肃兰州召开了一个由总行行级领导、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省级分行行长、副行长等参加的服务“三农”会议,这是史上第一次在兰州召开如此规模的会议。会后,与会人员到被称作“贫瘠苦甲天下”——温家宝总理认为现今依然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定西市参观考察。
出人意料的是:农行第一批服务“三农”试点就在定西,定西农行通过两年的试点实现了史上最好的盈利,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存款增幅创最快纪录;农民通过农行的扶持逐步走上富裕道路;而定西正在抛弃贫困帽子,农行重新回到农村得到各方赞扬与肯定。
显然,农总行决定在定西开现场会有其重要的目的: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服务“三农”尚能取得成功,在其他更发达的地方服务“三农”有什么理由不取得成功呢?
不久前,当农行董事长项俊波向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兼总经理尤努斯谈到农行支农取得的成就时,尤努斯对项俊波说:“听到你谈的数字,我感觉像是听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谈全世界脱贫人口和小额贷款数据。”
10月22日,央行一位官员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说,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成功后,更便于核算涉农业务;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由银监会牵头,包括财政部、央行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参与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在研究对于金融机构涉农业务在税收和货币政策优惠问题。但是,目前并无具体时间表。
在农行黑龙江分行下乡后,农村信用社不得不降低对农民的贷款利率,黑龙江一个省的农民一年就会少支付贷款利息10亿元以上。
兼顾公平
支农优惠政策将按业务分
目前,在农村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系统——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能在税收和货币政策上独自享有优惠政策。
农村信用社系统按东中西部,享受的优惠政策有差异:东部最少、中部次之、西部优惠政策最多。按信用社系统的性质分:农商行最少、农村合作银行次之、农村信用社享受最多。
比如:西部农信社享受6年所得税减免,营业税为3%,而商业银行所得税为5%。在货币政策方面,农信社上缴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要远低于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也不享有此项优惠政策。
另外,农村信用合作系统还能享有央行的央票置换不良贷款;获得央行利率较低的支农再贷款等。
同样在农村为“三农”服务的其他金融机构并不享有上述优惠政策。包括外资在农村开办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国内的建行和农行在农村开办的村镇银行亦不能享有上述优惠政策。
“如果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到位后,由银监会牵头的农村金融改革机构会改变这种状况。财税和货币优惠政策将会按支农业务分,而不是按是否属于农村信用社系统的机构分。”上述央行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他介绍说:“按机构分有失社会公平。”也不能调动各方力量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按支农业务划分会更合理、科学和公平。只对农信社系统实施优惠政策,而不对其他服务“三农”金融机构实施显然有失公平。
不过,他介绍说,对涉农金融服务提供财税和货币政策支持并没有时间表,这要看国家财力,以及其他方面的条件。不过,按业务分而不是按机构分,获得国家财税和货币政策支持是改革方向。
虽无优惠 农行支农仍盈利
“农行离开农村有十余年了,十多年来,不仅农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项俊波对农行各省市自治区的分行行长和副行长们说。
当初,农行在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网点的大潮中,因为农村设立网点亏本而随波逐流退出农村。现在,由于农业税减免以及种粮补贴和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行在中国最贫困的地方支农都能赚钱。而农行重新返回农村更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定西地处陇中干旱山区,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辖内6县1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清廷∶“辖境苦瘠甲于天下。”
通过两年试点,农行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依然成功,助定西从“苦甲天下”地区成长为“中国薯都”。
自2007年9月试点以来,定西分行累计向定西市投放涉农贷款36.3亿元,有力支持了定西市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马铃薯产业上,农行定西分行为当地马铃薯种植、储藏、贩运、加工以及种薯生产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对当地马铃薯产业培育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农行定西分行行长周占斌表示,今后3年,农行定西分行向定西市“三农”领域提供40亿元的信用额度。
而农行在支农中也取得了自身快速稳健发展的好成绩。周占斌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该分行各项存款由试点初的34.88亿元增加到55.12亿元,增长58.03%;各项贷款(剔除剥离因素)净增10.74亿元,增长38.61%。2007年以来,累计实现利润2.56亿元,其中2008年盈利11741万元,人均创利17.5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万元,今年前9个月实现利润9073万元。
“定西农行的盈利是在服务三农中取得的,而此前一直是亏损。”周占斌说。
项俊波介绍,截至今年9月底,农行县域存款余额达到28489亿元,较两年前增长41%;涉农贷款和县域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269亿元、11841亿元,两年来分别增长52%和66%,从根本上扭转了前些年农行涉农和县域贷款余额及占比“双下降”的局面。
虽然,现在尚无对农行支农服务有任何优惠政策,但是,农行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假以时日,农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能像农信社那样获得优惠政策,“三农”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指日可待。
农行返乡
农村金融格局骤变
农行重返乡,必将改变农村金融格局。农行返乡前,农村中正规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这往往会造成垄断、腐败、低效和高利率。
据农行黑龙江分行行长李培峰保守的匡算,在农行黑龙江分行下乡后,农村信用社不得不降低对农民的贷款利率,农民一年就会少支付贷款利息10亿元以上。
记者在定西采访时遇到几个种植土豆的农民,在农行下乡前,他们基本都是在信用社贷款,利率都很高,并且贷款很难。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办主任潘燕军介绍说,2007年,股市红火,基金在农村卖的火热,由于农村信用社不能代销基金,很多农民从农信社取出存款到国有商业银行买基金,造成农信社无富裕资金放贷。恰在此时,农行服务“三农”试点启动,农民和贩运大户纷纷到农行贷款。
记者在交易市场采访时,贩运大户表示,农行利率为6.9%,而农信社利率为10%左右。在农行返乡前更高。
与农行相比,农信社计算不畅,各省各自为政,由于组织资金成本较高,贷款利率也相应较高。
但是,农行与农信社相比亦有自身劣势,比如农村网点不足,ITM机多为自动取款机——而不是自动存取款机,只能取款不能存款,存款依然要到城区网点办理。为此,农行在多个乡镇设立流动服务点,安装转账电话和手机银行。而农信社则有网点优势和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
由于农行在农村大量推行现代金融设备和技术,正如一位广西自治区金融办负责人所说,让农民提前10年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如果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未来到位,在农村势必构建:以农业发展银行为政策支撑;以农行、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力;以农村互助组织、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其他民间金融机构为重要补充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健康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