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源集团30亿元债券违约 信达全资收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近几年来,受宏观经济影响,公开市场到期债券无法兑付、债券违约事件频现,鉴于违约债券存在的高风险特性,一直以来都存在处理难度,成为金融市场潜在风险点之一。
12月24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12博源MTN1”的注销。12月25日,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13博源MTN001”“16博源 SCP001”的注销。这标志着国内首单通过债券打折收购、注销登记、实质性重组等组合手段化解违约债券风险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此前,8月28日,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公司(简称“博源控股”)发布公告,其发行的“16博源SCP001”、“12博源MTN1”和“13博源MTN001”累计30亿元存续债券已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信达”)全部收购,公司的整体债务解决方案正在与信达资产进行协商。
根据博源控股公告,上述三期债券对应的发行规模为11亿元、11亿元和8亿元,分别于2016年12月3日(遇休息日顺延至12月5日)、2017年11月21日和2018年7月18日到期,由于未能筹措足额偿债资金,出现实质性违约。
实际上,近两年违约事件屡有发生,但最终能够实现偿付的案例似乎并不多。此次,中国信达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功能,依靠不良资产处置经验优势,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开展违约债券的打折收购、注销登记,化解内蒙古博源集团30亿元违约债券风险,为国家化解违约债券风险、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实践经验。
具体而言,博源集团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家以“能源·化工”为核心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其核心主业为化工行业细分行业纯碱和小苏打。2016年开始,博源集团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陆续违约,引起当地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职工等高度关注。
2017年3月起,中国信达组织内蒙古分公司、中润发展、信达证券等旗下分支机构对博源集团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中国信达方面表示,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博源集团主营业务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因多种原因导致核心资产的价格阶段性低于真实的内在价值,中短期出现了流动性困难,需要通过实质性重组的方式才能摆脱困境。
因此,2017年11月开始,中国信达以违约债券为切入点,全面介入博源集团债务违约的化解工作,收购了博源集团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30亿元债券,部分债券通过非交易过户的方式完成交割过户。为配合债券收购,推动整体债权的重组,中国信达围绕博源集团金融债权进行了债权整理和整合,收购了部分博源集团其他金融债权,后续积极推动博源集团信用环境修复,推进博源集团整体债务重组,帮助企业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而随着企业主业天然碱业务市场回暖,煤炭行情探底回升,博源集团进入良性运营轨道。
中国信达方面介绍,违约债券收购业务存在一个制度上、技术上的难题,就是违约后的债券无法办理交易过户。因此,双方只能签署收购协议来完成违约债券收购,却不能在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债券过户,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收购方的风险很大。在与监管机构反复沟通、设计后,最终形成了以非交易过户的形式完成违约债券登记过户的一套创新交易模式,对金融机构帮助民营企业脱困、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博源项目是国内首次将违约债券转化为普通债权,保留债券所有权利的范例。中国信达与博源集团共同申请注销债券,以非现金兑付方式注销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通过协议方式确保债权债务关系继续有效存续。将债券转化为普通债权,不仅有利于后续债权的处置推进,还能够大幅提升企业在公开市场的融资能力,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使企业经营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