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玩完黄金玩水墨,张艺谋放的还是一个“谋式”爆米花?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07 23:34:01

摘要:如果说张艺谋早期电影是在用心打磨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他的商业片则是在批发价格昂贵的黄金首饰。从《影》开始,他是否想从票房绑架中逃离,潜心打造能流传久远的物件,救赎已经轻浮的中国电影?

《影》,玩完黄金玩水墨,张艺谋放的还是一个“谋式”爆米花?

本报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在商业电影中淘金厌倦后,从影40年的张艺谋试图突破自己。

从《英雄》创下票房神话的意气风发,到《长城》口碑票房双差的尴尬不已,让张艺谋越来越远离影坛的中心。处在创作生涯十字路口的他,需要一部电影来重新表达,日前上映的新作《影》就是他的试水。

如果说张艺谋早期电影是在用心打磨富有中国特色的手工艺,他的商业片则是在批发价格昂贵的黄金首饰。从《影》开始,他是否想从票房绑架中逃离,潜心打造能流传久远的物件,救赎已经轻浮的中国电影?

资本追逐的金字招牌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曾经勤勤恳恳地为艺术耕耘。从1984年《一个和八个》的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师奖,到1986年主演《老井》夺3座影帝奖杯,再到1987年执导《红高粱》获中国首个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张艺谋完成了从摄影师到演员再到导演的蜕变。唯美浪漫的摄影只是外壳,他追求的是能够进入电影艺术史的厚重与沉淀。

在国内诸多导演忙于生计时,老谋子惦记的是冲出国门。早期“谋氏出品”的现实主义作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国内外拿奖拿到手软,并赢得了3次奥斯卡和5次金球奖提名。这个时期的张艺谋就像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一位引路人,让中国电影打开了思路。

即便后来有人批评他是以落后文化伤疤博关注,也没有影响国际电影界对张艺谋早期作品的认可。3年前,英国广播公司(BBC)邀请影评人票选出好莱坞百大佳片,在今年10月30日推出票选百大非英语片榜单,张艺谋有《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两部影片入选,可谓多年后的再次认可和证明。

2002年张艺谋转型执导的商业片《英雄》大获成功,一举取得全球票房1.7亿美金的佳绩,开创了中国的大片时代。之后,张艺谋在商业电影的路上越走越远,《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及《金陵十三钗》等,两次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4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

不可否认,《英雄》让内地的电影走向了商业化,走向了国际化。“谋氏出品”商业片效仿好莱坞的宏大场面,无不是高成本制作,里面随便一个镜头的本钱,都够“秋菊”上访路上苦情10分钟。显然,这个时期的电影已不只是为艺术奉献了。资本青睐张艺谋的金字招牌,而张艺谋最初也需要票房来实现价值。不过当他上了福布斯财富榜,身家膨胀数亿后,是否会重新审视电影的艺术价值呢?

《影》反抗票房绑架?

与陈凯歌、姜文相比,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艺谋更注重电影形式,他让每一部电影在形式上都有所突破。

《影》的形式也是新的,所有背景、道具、服装几乎都是中国传统元素:水墨画、琴瑟合奏、太极阴阳图、宋代家居的精美屏风……全片几乎以黑白灰呈现,彩色部分只留给打斗中的鲜血和女性角色们的妆容。

这是张艺谋早年学习国画刻下的民族烙印,让艺术充满个性,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一个走过名利场的导演,回到了最初那种对电影理想的追寻。张艺谋这次没搞镶金和人海,少了之前商业电影的铺张浪费,但也脱离了早期电影的那种简陋寒酸,包装形式上还是花销挺大的。

一直以来张艺谋电影的叙事饱受争议,被吐槽故事讲得大而空,不吸引人,不自然等等,对此张艺谋曾愤愤不平:“很多影迷和媒体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作为电影的最高评判标准”。但他还是善于反思和修正自己,吸取《长城》让人太熟悉而编出离奇故事让人反感的教训,《影》也把原作的三国时代抹掉了,谁不懂三国那点事?瞎编同样让人味同嚼蜡。

主人公子虞为了王位用心谋划着一个惊天阴谋,他在暗中培植的替身“境州”就是杀手锏;另一边,郑凯饰演的沛王表面暗弱疯癫,实则阴险狡诈,权欲极强的他,一直想铲除子虞,巩固王位;而另一位主角,也就是子虞的替身“境州”,这个从8岁就被秘密囚禁的小人物,则在阴谋中求生,并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影》的故事果断脱离了贵族阶层权斗的老套,也没有千军围城和艳丽帝国的宏大景象,而是放在了一个黑白灰的逼仄晦暗空间,把一个平民设置成主角。结尾也出乎观众的想象,给了一个开放式结局,戛然而止。

看来此番张艺谋对《影》的期待重点不再是票房了,而是奔着获奖而去的。事实证明,《影》在国庆档的票房的确不理想,悲剧故事和晦暗形式都不讨巧,甚至不敌刘若英导演的作品,但是却获得了12项金马奖提名,并且得到了国际重要电影媒体盛赞“莎士比亚式的功夫史诗”。

理想和现实,艺术与生存,从来如影随形,相互矛盾,彼此排斥。诸多电影奖项加身的张艺谋,其实心里还是渴望达到电影艺术的巅峰,至少奥斯卡小金人和金球奖都曾靠近他,但从未拥抱。

重拍没有杂念的电影?

有人说一脚踏入商业电影的张艺谋令人惋惜,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个人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导演的现状。他们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解读,要么把头深埋进历史上的权斗阴谋中,要么变成了只搞商业大片图名获利的生意人,要么忙于庙堂之上的副业无心真正创作。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依然强烈,但不可避免地被资本掣肘。商业片的口碑两极分化,喜欢张艺谋的,觉得他的商业片照样体现了大导演的实力水准,不喜欢的则认为一部比一部烂,还不如有的新生代导演拍得好看。

毫无疑问,张艺谋的名气具有票房号召力,但随着观众的口味改变和审美成熟,以及新生代导演的不断加入,他们拍商业片可以毫无顾忌,只要卖座就行;而张艺谋之类的大导演则被束手束脚,既要考虑票房,又不能冲淡了自我设定的艺术水准,往往是口碑好的,票房差,票房好的,口碑又不好。

据说张艺谋曾自我解嘲:“80年代,谈恋爱都得拿本弗洛伊德,全民都在谈文化,哪像今天都在谈票房。那个年代对于电影来说,也是没有杂念的,纯创作。现在作为一个导演一个编剧,拍一个电影没有杂念,我都不信。”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80多岁时还在拍电影,一生创作了多部经典作品。或许,对于年近古稀的张艺谋来说,上过福布斯财富榜,身家早已过亿,满足个人的财富需要已不是人生最大的欲望,回归自己挚爱的电影艺术,给历史多留下几部好作品,值得他重新定位。(编辑严葭淇 主编王义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