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乳业及其领军者的劝诫
文/任孟山
按照我的读书的习惯与认识,我不是很愿意在读一本书之前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原因很简单,任何著作作为一个文本,一旦公开出版,它就具有了公共性。在这种情景下,所有的读者都是这本书的参与者,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所以,文本的解释权不独掌控在作者手中,所有的阅读者都有解释权,他/她是以本身具有的知识架构和认识水平,来看待一本著作的。
不过,在细读《生根者牛:闲话我与牛根生》这本书之前,有个阴差阳错的机会和作者王力先生有过一个交流本书的机会。而且,说句实在话,由于当时我还没有细看,基本也谈不上交流,主要是他解读自己的书想说什么。他说了很多,因为他的书中想说的也有很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
其一,中国乳业曾经发生的丑闻是因为没有足够重视“牛”。“如果我们把牛作为公司的一分子,如果将奶站视为自己的一分子,那么中国乳业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问题。”按照我的理解以及他的书中所写,他这么讲的意思无非是说,“生根者牛”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牛”是让中国乳业腾飞的基本元素;另一方面,既然出了问题,我们就需要从“牛”的身上来找问题。当然,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是中国乳业的腾飞,还是中国乳业因为自作孽而为天下所笑,包括中国乳业本身因此而受到的重大挫折,都不是“牛”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其二,中国咨询业对中国乳业的贡献。王力先生认为现在很多媒体对他的书的报道和评论,基本上都没有提到这一点,是个遗憾。他说这话有其道理,因为王力本人是中国咨询业中的翘楚之一。按照他的话说,1980年代的时候他已经可以出售脑子中的观点,来解决温饱问题了。而他1995年的自传体著作《恩波智业》曾经很火,且不说出版社印量多少,单说盗版遍地有就可见一斑。这是中国特色,一本书是否畅销,不是看是否进入了具有商业操纵性质的图书排行榜,而是可以看散布在过街天桥的小书贩是否正在售卖这本书。王力先生在这方面是有资格说些话的,他在1996年出任伊利决策顾问的时候,牛根生是该公司的副总。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他是牛根生的哲学启蒙老师,在牛根生“跑出火箭速度”之前,他们之间曾经有过很多交流。其中有不少细节,大家可以在《生根者牛》中找到。这本书的导火索人物,便是将书名倒过来读的“牛根生”。
我不是此道中人,只是作为一个读者,有兴趣想看些中国乳业发展至今及其为何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问题,包括它此后可能的走向。所以,中国咨询业对中国乳业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仅凭书中的表述,如果没有其他的横向比较,外行人可能很难做出评价。但是,王力先生在书的最后一章中对“如果我是蒙牛财东牛根生”要做的几件事的提醒,确实可以算作是中国咨询业的免费佳作,其中有两点在此捡来部分内容与大家共享:
“在蒙牛企业总部门前建个百年不遇、百年不倒的中国乳业‘耻乳柱’,既不必高耸入云,也不必规模宏大,瞅上去像个无字碑,看上去像是无诉求,无非就是为了进进出出的员工每天都得绕着走,无非就是为了来来往往的宾客每次都要愣会儿神儿。……在企业后山建个千人一面、千秋永垂的‘纪念馆’,把所有遇难者的名字和照片全部供奉起来,把国家和国人全力抗争的史实全部记述其中,不张扬,不卖弄,只求前事永生不忘,只图后事好自为之。不敢说谁来凭吊就给谁报销盘缠路费,但至少每年要请出两三个家庭的代表为小小亡灵集体超度。……”
这些内容确实让我有些震撼,因为这些文字刺痛你的良知以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但是,如果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他的这本书要说的还有很多。但是,从读书的角度上讲,无论你有多么超强的读书能力,都不可能将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全部萃出,只需要找出震动你或你有感觉的地方也就够了。《生根者牛》中,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内容,不管当年的乳业风波是否已经完全过去,记住些历史会让当下的人长些记性,善于遗忘的人或企业、民族或国家都不可能持续强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