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抓党建促发展 累计为首都建设投入资金超3万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兆寰 北京报道
作为扎根首都的金融企业,北京银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党建+”融入改革发展全过程和业务发展各领域,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进一步探索形成中小银行“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探索实践。
成立22年来,北京银行始终将服务首都建设作为全行三大战略定位之一,聚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和实体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不断加大资源投入、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供给,累计为首都建设重要领域、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投入资金超过3万亿元,向北京市累计缴纳税收近600亿元。
累计为首都超过1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北京地区每4家小微企业就有1家是北京银行的客户,带动数百万人就业。
党建+服务实体经济
打造首都金融名片
自成立以来,北京银行始终坚持一手抓企业党建,一手抓业务发展,探索形成了党委核心作用与现代公司治理有机结合、党管干部原则与金融专业要求有机结合、班子稳定团结与市场选拔人才有机结合、党风廉政建设与金融企业特色有机结合的“四个有机结合”的企业党建特色。
同时,北京银行坚持党的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谋划,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凝心聚力,在战略上把关定向,为全行发展保驾护航。在实践中,北京银行深刻把握金融企业特点,探索形成“一个核心”、“两个关键”、“三个重点”、“四项机制”、“五个支撑”的党建工作特色。
“一个核心”,即全面加强班子建设。“两个关键”,即加强学习创新、加强队伍建设。“三个重点”,即加强信贷管理,杜绝“人情贷”、“关系贷”,堵住金融腐败的“高发区”;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杜绝浪费,抓牢金融腐败的“关键点”;严格公开招标,杜绝利益输送,打造阳光工程,斩断金融腐败的“聚焦点”。“四项机制”,即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风险预防机制、严格问责机制。“五个支撑”,即强化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人员管理、科技控权、廉政文化等五项支撑。
作为根植于北京的银行,北京银行聚焦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设立超过300家经营网点,在中国银行业首家成立城市副中心分行,为城市副中心建设投入资金超过60亿元;积极向天津、河北输出高端金融资源和特色服务模式,为京津冀地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金融生态稳定、实体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建+深化金融创新
探索特色服务品牌
在发展中,北京银行紧紧抓住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布局和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通过党建+金融创新,打造了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惠民金融、智慧金融等特色服务品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原董事长闫冰竹讲道:“党的领导是发展的根本保证,顺势而为是发展的时代内涵,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稳健经营是发展的核心逻辑,企业文化是发展的强劲动力。北京银行的飞跃式发展,首先得益于祖国改革开放和大国崛起的伟大时代,归功于党组织的培养与信任。”
目前,北京银行累计为2万家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过3500亿元,科技金融贷款年均增速30%以上,为北京市89%的创业板上市企业、82%的中小板上市企业、53%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北京银行率先探索文化金融,全力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早在2006年,北京银行就成为国内较早涉足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企业,率先成立了文化创意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从率先将文化金融提升至战略定位,到针对文化创意企业推出专属产品“创意贷”;从率先创新版权质押打包贷款模式,到探索推出普惠文创产品“文创普惠贷”,十几年来,北京银行积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通过产品创新、模式优化、机制变革等方式,创造了诸多令人瞩目的亮丽业绩。
截至目前,北京银行文化金融贷款余额568亿元,增速31%,市场份额始终位居北京市首位。
不仅如此,北京银行还积极打造绿色金融,助推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中国建设。在发展中,北京银行积极担当推广低碳理念的“践行者”和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者”。第一批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开展能效融资项目贷款,率先在节水领域与IFC开展合作,率先与IFC合作创办绿色金融学院,发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首只水务类绿色债券。
此外,北京银行深入践行普惠金融,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2年来,北京银行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服务民生福祉改善。独家承办2000多万首都居民医保结算,累计发放社保卡2243万张,发行“北京通·京医通”卡近1500万张,为市民百姓提供极致的智慧医疗服务新体验。
特别是,北京银行在行业中率先推出惠民金融服务“富民直通车”,通过“富民卡、富民贷、富民通”三大产品体系,满足农民“致富、支付、理财”三方面核心金融需求,持续推进农村金融建设,落地北京市首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面升级“富民直通车”服务体系,在京津冀建立300余家“富民直通车”金融服务站,覆盖近300个行政村;发放富民卡65万张,在郊区发展2000余户优质特约商户,安装MPOS机具万余台,为4万余农户发放富民贷款150亿元,有效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党建+防控金融风险
确保企业行稳致远
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从严治行相结合,不断将党建要求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着力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党风廉政风险管理、安全稳定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安全风险管控,是北京银行行稳致远的重要机制保障。
确保金融安全稳定,是金融企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北京银行实施“全资产、全口径、全流程、全机构、全方位”的全面风险资产管理,全力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居民百姓财产安全。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同时,北京银行强化制度约束,印发全面风险管理规定等规章文件,针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出台专门的风险管理策略,建立全面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健全风险制度的“防火墙”。
多年来,北京银行资产质量始终处于上市银行优秀水平,保持了持续稳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北京银行率先启动国内先进的综合信贷管理系统,以完整翔实的信息搜集、严谨科学的授权授信管理、专业化的风险控制手段促进了信贷管理质的飞跃。该系统直到今天依然是国内领先的信贷管理工具。
与此同时,北京银行在内部构建起业务一线、管理部门、内部审计“三道防线”,共制定各项规章制度1300余项,形成完善严密的内控体系。
此外,北京银行着力提升政治站位,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目前,北京银行被业界誉为“经营最稳健的银行”,稳健经营成为北京银行的鲜明特征,也是走向未来的根本底线和核心优势。
党建+企业文化建设
打造金融百年老店
作为一家在金融改革大潮中诞生的新型股份制银行,北京银行自成立以来走过了艰难的历程,经受了风险的洗礼,创造了稳健的业绩,打造了优秀的品牌。一路走来,北京银行党组织与北京银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无论艰苦的创业期,还是经历三次转型的跨越成长阶段,党组织都坚定不移“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引领北京银行探索形成了以“战舰理论”“惩恶扬善”“以业绩论英雄”三大理念为核心的、别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了加强党建与文化传承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加快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22年发展之路,北京银行始终坚持党的建设与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同步推进,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党建为抓手,推动企业文化在全行不断传承弘扬、形成生动实践。
在政治建设方面,北京银行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服从党的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首都观念和首善标准。
在思想建设方面,北京银行行党委每年一号文件都是《年度理论学习安排》,从无例外。从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到时间安排、学习纪律,各方面都做出严格规定。自成立起,北京银行就建立起党委中心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一班后党委中心组和各部门负责人集体学习,不论业务工作多忙,三人以上必学,并有专门机构负责抽查,定期在行工作例会上通报。
在制度建设方面,北京银行把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着力建设工作到位的党委会、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负责的经营班子,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作风建设方面,北京银行定期召开党建工作会议,多次召开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报告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圆满完成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轮训,召开庆祝建党97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工作全面完成。
在纪律建设方面,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持续开展“送廉政教育”和“巡察回头看”工作。组织干部员工参观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参加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庭审旁听,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筑牢防腐防变的“防火墙”,让“廉政也是生产力”成为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从业理念。
在业内人士看来,党建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使北京银行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执行力,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奠定坚实根基。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东宁指出,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继续以“党建+”统领推动各项发展,使“党建+”更深融入中心工作,成为引领北京银行蓬勃发展的强劲红色引擎,持续推进北京银行事业创新发展、稳健前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编辑:刘春燕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