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消费金融“小冰期”终结野蛮生长时代 场景和数据将成未来核心竞争力两大法宝

作者:孟俊莲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31 23:30:39

摘要:8月31日,《华夏时报》记者从近日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年鉴2018》中了解到,经过了以信用卡为核心的萌芽期、以持牌消费金融为试点的成长期和参与主体日益丰盛的发展期之后,而今的消费金融行业已然进入了规范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现金贷不再是行业的火车头,模式和打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消费金融“小冰期”终结野蛮生长时代 场景和数据将成未来核心竞争力两大法宝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消费金融业务在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以2017年12月的现金贷新规为转折点,整个行业可谓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宣告了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互联网消费金融需要面向新未来。

8月31日,《华夏时报》记者从近日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年鉴2018》中了解到,经过了以信用卡为核心的萌芽期、以持牌消费金融为试点的成长期和参与主体日益丰盛的发展期之后,而今的消费金融行业已然进入了规范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现金贷不再是行业的火车头,模式和打法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对于消费金融机构来说,能否在未来继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竞争力是否能不断提高。而决定消费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则是消费场景和数据这两大法宝。”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赵一洋对此表示。

消费场景和大数据风控决定未来

进入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内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各方加大了对场景的争夺力度,机构扎堆场景,车贷场景直接进入红海,网购分期、长租公寓等场景也同样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之所以场景会突然成为贷款类机构竞相追逐的对象,与去年12月份的现金贷新规不无关系。”赵一洋称,这份名为《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的文件,明确提出“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如此一来,发掘各类消费场景与开展场景分期业务自然成为了消费金融机构的重点转型方向。

那么,什么是场景?怎么理解这个场景呢?

“场景”,原本是在影视里面用到的词,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场景化消费金融,就是将以往复杂的金融需求变得更加自然——将金融需求与各种消费场景进行融合,实现信息流的场景化、动态化,让风险定价变得更加精确,使现金流处于可视或可控状态。更通俗地说,场景化金融就是将金融服务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具体场景中。

8月24日,众邦银行消费金融中心团队负责人吴吉喆在参加2018第二届中国消费金融年会时曾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形象地诠释了场景消费的概念。她说,身边一个女生一直把减肥当成毕生的事业,她下载了两个APP,一个用来计步,另外一个记录卡路里,她用这两个很简单的APP跟朋友分享运动的轨迹,PK一下谁走的比较多,谁走得比较少,还会分享一些美食、网红店等。一个简单的减肥,最后演变成围在一起的诸多场景的生活形态。“场景更多是用户的体验,场景是作为用户体验的细化。”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对场景的理解是,场景有几个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场合做了什么事情,这就是一个场景。

“产品跟场景融合,其实就是产品本身演化成一种解决方案,客户在这个场景上做一件事,这个产品如何作为一种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相当于在消费金融业务,场景化之前消费金融可能是一个产品,需要客户自己去银行或者去线下网点申请,线上APP申请。当它场景化以后,消费金融就变成了场景中的一个解决方案,比如线下3C购买一个手机,在这个场景里面,消费金融就是一个支付的工具和支付手段。所以我们说互联网消费金融又等同于场景金融,是因为场景本身的引入的确在改变这个行业的业务模式和运营理念。”他说。

据赵一洋介绍,总体上来看,当前较为活跃的消费金融场景主要集中在教育、租房、旅游与3C产品等。而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需求的持续改善以及互联网向三四线城市地区的不断下沉,医美、健康、农村消费等场景将会逐渐壮大,与之相应的是,消费金融也将从高收入人群和大额低频次消费场景向中低收入与小额高频次消费场景拓展。

“只有不断深耕消费场景,同时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创新产品,主可实现差异化竞争,并从中脱颖而出,获得市场认可。”赵一洋判断说。

对于另一致胜法宝大数据风控,赵一洋认为,消费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就是风控。对于机构来说,低不良率得益于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而能否实现基于大数据的风控将是重中之重。

消费金融未来依然可期

当前,消费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占GDP的比重将近60%,而消费信贷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

恒大研究院的预测显示,至2022年,我国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将接近28万亿元,是2017年的将近3倍。其中,银行卡应偿信贷余额将达到13.23万亿元,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市场容量也将达到9.5万亿元。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也可以佐证消费金融发展势头的强劲。从我国居民消费信贷的增长来看,自2015年以来,来自我国居民部门的贷款增长最快的就是消费类贷款(含短期与长期),由2015年1月的15.7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6月的34.5万亿元,增幅为119.7%,月同比平均增速高达28.04%,单月增速峰值为33.32%。

“从市场空间来看,互联网消费金融未来依然可期,赛道足够宽广。”赵一洋说,

不过,他也提醒,在当前金融“强监管”的大背景下,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在牌照选择、借贷人群识别、信息披露、杠杆控制等诸多方面加强内部管理和主动合规。

“消费金融机构需要做好充足准备,在未来,逾期率、不良率等敏感经营信息都可能全面向监管机构开放,隐藏逾期和不良将会变得愈发困难,主动拥抱监管、适应监管是所有消费金融玩家的唯一选择。”他说。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