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369笔AI融资涌入: 为何是中国

作者:卢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03 19:48:45

摘要:AI产业近两年一直持续高热不退的态势。政策的支持与资本的热捧不仅让BAT等互联网巨头投身AI行业,还成长起一大批AI创业公司。人工智能项目是一项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给自己贴上AI标签,人工智能行业出现泡沫的质疑频起。

369笔AI融资涌入: 为何是中国

卢晓

AI产业近两年一直持续高热不退的态势。

政策的支持与资本的热捧不仅让BAT等互联网巨头投身AI行业,还成长起一大批AI创业公司。人工智能项目是一项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给自己贴上AI标签,人工智能行业出现泡沫的质疑频起。

在质疑背后,历经了长期实验室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商用落地已经迫在眉睫。2018,或许就是AI“商用元年”。

融资与行业崛起

2018年上半年,AI领域的融资依然没有放慢脚步,而蜂拥而来的投资者也更多。

“最吸金”的计算机视觉领域,头部厂商较多走到了C轮融资。商汤科技成为融资最多的AI创业公司。5月31日,商汤科技(SenseTime)宣布完成C+轮6.2亿美元融资。据了解,此轮融资后其估值超过45亿美元。而在今年4月9日,商汤科技刚宣布完成C轮6亿美元融资的消息。

此外,今年6月12日,依图科技官方宣布完成高成资本、工银国际、浦银国际投资的2亿美元C+轮融资。而在去年10月,旷视科技(face++)则宣布完成4.6亿美元C轮融资。

不过,以处理图像数据为主的AI芯片领域融资速度则相对较慢。6月20日,AI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宣布完成数亿美元的B轮融资。据了解,寒武纪B轮融资后整体估值达25亿美元。

今年4月,另一家AI芯片企业地平线传出正在进行B轮融资的消息。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地平线的B轮融资将在近期关闭,预计融资数亿美元,将引入与英特尔同等级的半导体公司战略投资。但地平线目前还未宣布B轮融资完成。

同在AI芯片赛道的深鉴科技则是AI创业公司融资的另一个样本。深鉴科技在今年7月被世界上最大的可编程芯片(FPGA)厂商赛灵思宣布收购。有业界人士预计,收购金额可能在3亿美元左右。去年10月,深鉴科技刚宣布完成4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蚂蚁金服与三星风投领投,招商局创投与华创资本跟投。

在机器人领域,今年5月,优必选科技宣布完成由腾讯领投的8.2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后,优必选的估值据称将达50亿美元。本轮融资刷新了商汤科技此前6.2亿美元的最高单轮融资纪录。

而AI的投资风潮在2017年更甚。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AI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总规模达395亿美元,融资事件1208笔,其中中国的投融资总额达到277.1亿美元,融资事件369笔,分别占到全球的70%和31%。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全球AI领域单笔融资金额最高的5起投资事件中,中国企业占了4起。其中,涉及无人驾驶和新能源的蔚来汽车C轮融资高达10亿美元。其次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以及涉足AI医疗的明码生物科技。美国indigo农业科技公司排名第五。

但在中国AI企业热闹的融资表象下,AI企业估值过高的质疑一直存在。2017年11月底,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其“预见2018”的主题分享中曾提道,中国的AI项目融资热大概从2017年上半年开始,其整体估值是硅谷的一倍。

为啥是中国

资本的热情也说明了人工智能在中国的炙手可热。

在中国AI公司备受资本青睐的背后,中国在这轮全球人工智能大潮的兴起中,被认为会扮演重要角色。数据资源爆炸式增长、技术的逐渐成熟、运算能力和核心算法的突破、社会的普遍认知等因素将AI加速推向世界的舞台中央。

数据对于AI的重要性已无需再强调。李开复曾称,AI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方向,AI的燃料其实是数据,但AI领域的数据目前依然稀缺。

相对全球其他国家,中国拥有的庞大数据是其独有优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

此外,我国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语音等市场的增速则远高于全球同期。

通联数据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3167.5亿元,同比增速为56%。占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的近1/4。而当期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同比增速仅有16.5%。 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68.9亿元,全球占比5.7%,但同比增长率35.2%,是当期全球同比增速额近两倍。

人工智能已经被列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重点。国务院2017年7月下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希望 2020 年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中国AI产业面临的是全球的竞争。而AI在中国炙手可热的另一面,也需要看到中国在AI的基础设施、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方面仍有待完善。此外,中美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场景落地、人才培养等领域仍有较大差距。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6月,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到2542家,其中美国拥有1078家,占整体的42%。拥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的中国位列全球第二,占整体的23%。

而《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AI领域的论文产出量在2017年排名全球第一,但在企业论文产出排行中,仅国家电网公司以841篇挤进全球前20大产出最多的企业。在这份榜单中,IBM和微软分别以5105篇和4710篇位列前两名。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AI核心技术更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真正落实在商用领域的比例仍不多。

AI人才的缺失,也是目前中国AI产业急需解决的短板。而中科视拓创始人、董事长兼CTO山世光曾表示,人工智能行业内硕士毕业生大概30万-50万年薪,博士是50万-80万年薪。他认为,人才数量稀缺,开发任务却十分繁重,如果每个任务都做要3-5个月才能完成,这是“灾难性”的事情。

场景落地

在经历过炽热的资本热情后,场景落地已经成为AI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在2017年12月下旬的阿里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曾发言称,“现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种浮躁的氛围,有些企业靠AI讲资本故事、炒作股价。”他提出,人工智能不应仅仅是实验室里、PPT里的“概念上的AI”,更是“产业的AI”。

来自艾媒咨询以及通联数据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所属细分领域前五名的分别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占据20.8%,服务机器人占据19.6%,语言及自然语言处理占据10.7%,智能医疗为6.5%,智能驾驶为5.9%。

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最广。旷视、商汤等头部企业已经在金融、安防、智能手机、智慧城市、互联网娱乐、零售等行业实现快速落地。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68亿元,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7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5.5%。

其中,安防是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常见的落地场景。深鉴科技原来主攻AI芯片,但现在安防成为其核心业务。深鉴科技创始人兼CEO姚颂曾表示,安防行业在2016年度的行业收入是5600亿元,其中硬件成本一半以上来自人工智能相关的芯片。而当下的行业巨头海康威视也只做到了300亿元的规模。

而在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利用语音识别技术的AI音箱是最近大热的AI硬件之一。苹果、阿里、京东、联想、百度、亚马逊等众多科技巨头都先后发布了智能音箱产品,打响消费市场AI概念。而在企业级市场应用上,智能客服和营销机器人等AI应用则更受关注。以自然语言处理企业追一科技为例,客户包括滴滴、中国移动、招商银行、携程等企业,其结合最新的深度学习等算法技术升级智能服务系统,并基于AI拓展营销场景应用。通过AI的应用,这些企业的服务成本平均降低了50%,人效提升30%以上。

智能驾驶领域中,百度进展最快。在今年7月百度刚刚结束的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宣布阿波龙实现第100辆量产车下线,首批还会在北京、雄安、深圳和东京商业化运营。阿波龙是百度和金龙汽车合作的L4级完全无人驾驶小巴。需要提及的是,在全球范围内,这也是第一次正式量产商用L4级无人车。

诸多初创企业涌入赛道,也让AI技术在应用场景落地上的竞争十分激烈。其中,计算机视觉识别领域尤是如此。以手机端的视觉识别应用为例, vivo今年3月发布的X21手机,人脸识别技术与旷视合作。vivo2017年9月在印度市场发布的新机,则采用了旷视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但vivo在去年11月发布的X20手机,则采用的是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商汤科技还与OPPO达成了合作。

AI产业泡沫

在AI产业一片繁荣的背后,越来越多的公司热衷于给自己贴上AI标签,行业泡沫风险剧增。

李开复早在“预见2018”的主题分享中就称,2017年上半年开始融资的许多AI创业公司的资金,差不多够18个月的花费,到2018年年底可能会有一批这类公司倒闭。

AI产业或将迎来一波倒闭潮。亿欧智库《2018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获得的累计融资超过500亿元,但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商业落地100强创业公司累计产生的收益却不足100亿元,90%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亏损。

亿欧创始人黄渊普认为,AI正遭遇商业落地之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AI服务或产品价格普遍较高,但用户体验却普遍不好。“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在理论上到达了奇点,但to B和to C领域还没有出现革命性的AI产品或服务。”

目前AI头部厂商在商业化方面走得更快。商汤科技此前宣布其在2017年已实现全面盈利。商汤科技还宣布其业务营收连续3年保持400%同比增长,2018年主营业务合同收入同比增长十多倍。而有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旷视的收入增幅在5倍左右,目标在2020年左右实现总体收入100亿元。

但对更多的AI创业公司来说,如何在纷杂的泡沫中存活是他们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姚颂今年4月接受采访时称,因为早期的研发投入比较高,预计大概需要两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营收平衡。而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在GTIC 2018全球创新峰会上表示,目前大部分AI芯片创业者都会成为“先烈”。

而对这些人工智能的初创企业来说,更可怕的是还要面临阿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海康威视等传统工业企业的竞争。有观点认为,相较于BAT等巨头掌握海量数据、“烧钱”能力更强等优势,AI初创企业面对的盈利压力更大,用户获取的成本也更高。

人工智能已被这些科技巨头看做是未来的增长引擎。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也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去年11月15日,科技部宣布将依托百度建设自动驾驶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阿里云建设城市大脑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BAT也投资了众多AI创业公司。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8年,阿里就投资了商汤科技、vedio++等。腾讯在2018年则投资了优必选、明略数据、AI医药研发公司晶泰科技等。7月31日,还有消息称三星电子和腾讯将结成联盟,在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设备方面与苹果和谷歌展开竞争。百度在2018年投资了智能家居领域的Broadlink,百度还设立了AI加速器希望孵化更多创业公司。

但对于商业变现,似乎BAT也没有更好的法子。百度早提出过人工智能是百度核心的核心,但李彦宏在发布2018年Q2财报后同时也称,无论是无人车开放平台Apollo还是智能对话平台 DuerOS,现在都处于早期积累阶段,未来几个季度都不会产生实质营收贡献。

目前的人工智能热潮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历史上的第三次浪潮。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泡沫在历史上已经破灭两次,而这一次的狂欢又将持续到什么时候?

责任编辑:黄兴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