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生命“黑科技”,蓝光成就多元化转型新样本
6月22日,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光,证券代码:600466,SH)正式对外发布全新品牌主张:更懂生活,更懂你。在“同心多元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下,蓝光发展迎来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作为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企业,蓝光始终专注于人类生活的核心需求,自2015年4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重组上市以来,已在全国16大区域超30个城市,为80万居民幸福安宁的生活构筑美好场景。此次发布全新品牌主张,旨在进一步提供从生活到生命的创新解决方案,凝聚和彰显企业的全新使命。”蓝光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年以来,以“人居蓝光+生命蓝光”为双擎驱动战略,蓝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我进化和转型升级方向。不管是人居蓝光(以“地产金融+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基础产业),还是生命蓝光(以“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为创新支柱产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在“生命蓝光”战略板块,蓝光秉承“为生命赋能”的实业精神,成为房企多元化转型实践的新样本。
以实业精神,谋双擎驱动
市场趋势的变化,给企业带来考验,也提供了更多可能。2013—2015年间,钱荒、企业融资成本走高、房地产企业借壳上市短时间内开闸,一系列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让房企总结出一条生存法则:只有走规模化道路,才能更好地应对房地产市场的周期风险,以及用更具说服力的企业信用背书去打开融资渠道。
2012年前后,正值蓝光再次开启全国化步伐不久,同样面临这样的考验和选择。蓝光谋求上市的念头是在2007年左右,之后坚定地“锁定”了通过重组成都的上市制药企业迪康药业,来实现梦想。2015年,房地产企业通过重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的通道打开,蓝光即成为第一家顺利通过审批的企业。
大多数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借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都在资产重组阶段对壳公司的原有业务板块进行“洗心革面”式的整合,完成上市和股票更名之后,就再见不到之前壳公司的经营痕迹。而蓝光却始终保留着原迪康的制药业务,并且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战略性地上升至“生命蓝光”的高度,成为驱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资本并购领域的专家对蓝光的做法赞赏有加。因为这既契合国家战略导向,又顺应大消费升级以及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在老蓝光人看来,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做机械出身,对技术类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身上有着鲜明的实业报国情怀。蓝光集团在重组迪康药业七年多的长跑中,早就已经烙下了实业报国的企业家精神。
正因如此,完成重组上市后的蓝光将迪康医药板块升级为“生物医药”,和蓝光英诺一起,组建蓝光生命科技集团。“人居蓝光+生命蓝光”的双擎驱动战略水到渠成。“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的创新支柱产业,构建起生命蓝光的战略分支。
企业家+科学家的合璧
那些经营业绩不佳、股本规模不大的医药类上市企业,成为资本市场上追求的壳资源,不是孤例。问题是重组之后,原有医药产业要不要发展?又如何发展?蓝光在完成重组之后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是因为在确立“双擎驱动”战略基础上,找到了一种有效推进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以“核心技术+资本”“企业家+科学家”的“双+”合作模式。
在蓝光生命科技集团董事长任东川看来,“生命蓝光”逐步确立为战略板块,并找到有效推进的发展模式,既是一种机缘巧合,也是不谋而合。当时蓝光发展有个基本判断,医药行业当前属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朝阳行业,同时生命科技正在发生突破,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蓝光发展确立了“企业家+科学家”的发展助力模式,着力解决生命科技板块的创新能力、渠道能力的提升。
要提升这两个能力,需要与创新性的外部资源合作。在那一时期,蓝光广泛接触了很多医药领域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或正在寻求生产转化的项目等,而碰到正好从海外回来的国家千人计划首批专家学者康裕建。“当时康裕建老师引领的3D生物打印技术创新性太强了,在整个医药行业没有参照物,没有可比性。”任东川说。要知道,在2015年,3D打印技术也仅仅是极少数企业接触过、尝过鲜的一种创新,房企对其最初的运用不过是建筑模型或构件通过3D打印的方式来完成制造。
康裕建教授大胆地设想运用3D打印技术来实现人体器官的再造,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3D打印人工心脏在动物体上的试验。在解决3D打印人体器官在移植过程中最为复杂的血管问题上,蓝光英诺研发团队也通过干细胞技术,制造出可以供干细胞定向分化生长的“生物砖”。这一成果具有全球首创性,为生命蓝光板块迎来了备受医药界、资本市场、科技领域关注的机会。
站在风口上,为生命赋能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围绕市场最关心的题材去讲故事的根本原则,在房地产领域也是如此。当“互联网+”成为市场最关注的题材时,房企就开始在销售端、物业服务端、智能化方面讲故事。
无疑,以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为创新支柱产业的“生命蓝光”板块,同样站在了巨大的风口上。目前全球支架、人工血管的市场,具有千亿美金规模,人工血管的市场规模,也有百亿美金左右。但在任东川看来,这个市场的潜在需求还将被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大量激发出来,未来极具想象空间。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不是癌症,而是像心血管疾病一类的慢性病。慢性病的治疗对各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旦患病,患者就需要终生服药,政府用于这方面的医疗保险开支非常巨大。因此,全球很多科学家都在做干细胞技术研究。
据介绍,如果蓝光英诺的3D打印血管技术和生物砖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可以实现让患者在血管刚刚开始堵塞时就进行根治。通过剥离斑块,将英诺“生物砖”放上去,新的血管就长好了。这本质是基于干细胞技术的一种创新技术。而干细胞技术被公认为是下一代医药技术的核心。
这样的前景,尽管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无疑是令人振奋的。在干细胞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蓝光英诺3D打印血管和生物砖技术,在将来有望为人类的健康生命赋予更强能量。以此为核心技术和创新支柱产业的“生命蓝光”,也在为整个蓝光的企业发展,进行着更强的赋能。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