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成为古典音乐大国?中国家庭“钢琴梦”背后的庞大产业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26 10:59:51

摘要:各类大大小小的钢琴教育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琴童的中国家庭也为了这项昂贵的艺术承载着代价,每年花销都不少于数万元。不过产业繁荣和艺术水准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

本报记者于娜北京报道

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像钢琴一样,承载了中国家庭数代人的梦想和记忆。如今中国家庭的钢琴热依然长盛不衰,甚至还在继续升温,在其背后还托起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制造培训产业。每年,中国大约生产37万架钢琴和250万把小提琴,数量超过全球其它任何国家;各类大大小小的钢琴教育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琴童的中国家庭也为了这项昂贵的艺术承载着代价,每年花销都不少于数万元。不过产业繁荣和艺术水准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

滚雪球式的钢琴教育产业

近日在北京施坦威之家,举办了一场旅美青年钢琴家杨方燧工作室师生音乐会。欣赏着琴童们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很难想像他们学琴时间都在3年以下,短的只学了8个月。钢琴小公主Shannon更是让大家感受到美国学派迷人的艺术魅力。

压轴表演的钢琴家杨方燧更是令现场观众如醉如痴。毕业于曼哈顿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的他,师从钢琴家、斯坦威艺术家、获格莱美奖提名的乔安博尔克(Joanne Polk)。跟中国众多的小琴童一样,杨方燧5岁开始学钢琴,这对一个小琴童而言,称不上 “热爱”音乐。然而,不让他练琴,会激怒他。

童年的杨方燧天性自由、叛逆,喜爱天文学、哲学。不过意料之外的是,后来他学习的是理工科,并考取了工学硕士,成为了一名硅谷的工程师。杨方燧将这段时期描述为“将手指技术问题工程化、标准化的时期”。不忘初心,心怀童年的梦想,杨方燧在26岁时,毅然投读音乐研究生,回到钢琴这一被他描述为“在自己生活、生命中占有比例最高”的事业。

当晚音乐会的观众有很多是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的孩子,以及大学生和青少年。这与欧美国家的音乐会观众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早在2012年,时任慕尼黑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洛林•马泽尔就已发现:“中国的情况不一样,那里老年人不懂古典音乐,音乐厅里多是30多岁和更年轻的观众,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就听过和演奏过古典音乐。” 很多美国和欧洲音乐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希望能够前往亚洲表演或教授培训学生。

今天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情况跟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1979年,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乐团访华,当时的演出竟然是在一座大型的体育馆举行,这让这位世界级大师十分无奈。如今各地都建起音乐厅和歌剧院,软硬件都达到国际标准。欧洲媒体在报道中称,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约有4000万青少年在学习钢琴或小提琴,中国正在向着成为古典音乐大国这个目标迈进。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就处于最好的时期。现在中国接受、欣赏、学习和从事西方经典音乐的人数,在全球都算数量非常之庞大,和20年前相比,爱好并且深有研究的乐迷不可胜数。

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升温也催生了相关乐器制造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钢琴产业首当其冲。根据《2017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2016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达3253.22亿元,音乐教育培训总产值占到757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艺考音乐培训产值57亿元,社会音乐考级培训总值约为700亿元,同比增长16.6%。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资本的持续注入带动了音乐教育培训市场新一轮行业洗牌,综合化、多元化的大型连锁经营培训机构成为新趋势。

有相关机构预测在2018年整体艺术培训市场产值会达到800亿元,而钢琴培训又是音乐培训市场规模里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各种类型的钢琴培训机构、工作室和家庭教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资本也开始进入钢琴培训行业。

早在2014年,上市公司珠江钢琴就宣布以自有资金1800万元设立产业基金,专门投资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股权投资,而且重点方向之一就是钢琴培训教育。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家庭的钢琴拥有量超过800万台,钢琴厂家在存量市场中的竞争愈发激烈。发力互联网钢琴服务、钢琴培训是重要方向,在文化教育的运营上,效仿施坦威为代表的高端钢琴制造商的“独门绝技”。

高水平师资缺乏成瓶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家庭的钢琴热一直长盛不衰。其实长期以来,钢琴在很多西方家庭也居于中心地位,更被视为获取成功和地位的象征。他们也承认“在某种非常传统的意义上,钢琴确实代表了一些东西,它是向社会上层阶级流动的象征”。

罗曼•波兰斯基曾经执导了一部名为《钢琴家》的电影,该片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纳粹占领时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饱受饥饿折磨和各种羞辱。在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任何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科技水平是社会的发动机,而艺术水准是其脸面,哲学高度是其心脏。”杨方燧认为,科技、艺术、哲学三方面缺少任何一个,都不符合高度文明社会的特点,艺术水准的高度定位了文明整体软实力的潜力。

据估计,中国约有4000万孩子正在学习钢琴,在每一座大中城市每一所中小学的每一个班里,多则七八名,少则二三名,几乎都有业余学习钢琴的学生。而在一些中产家庭,摆放着的钢琴甚至都是为演奏会定制的。鼓舞他们的,正是钢琴巨星李云迪和郎朗的世界级成功。他们的成功故事,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更加坚定了送孩子学钢琴的决心。钢琴不仅被视为人生的另一种出路,也是进入名校和出国的助推器。

“中国的琴童数量虽然十分庞大,而大家的学习目标却普遍不够明确,心态不够踏实,很容易导致跟风、攀比、炫耀等,成为阻碍钢琴艺术学习的因素。”杨方燧认为不仅仅是钢琴学习,也包括所有艺术门类的学习都需要具备或者培养一些基本素质,要有坚韧踏实的性格,清晰的逻辑能力,诚实的态度,当然还要有热爱艺术,真正愿意修炼自己艺术涵养的心态。学习艺术的生涯能修炼人格魅力。

虽然现在国内音乐教育市场十分红火,比如上海消费者十分偏好古典音乐教育培训,但是专注做音乐培训的正规机构还是缺乏,大部分是老牌的琴行、艺术学校、文化馆和少年宫在分散做此类培训,缺少规范的教研流程与核心教学方法。而来自钢琴家或者艺术院校教师的高端教育培训还处于少数。

“要理解目前中国所处艺术教育的阶段,我们目前学习的西方古典音乐进入中国较晚,因此,在音乐学院以外的许多教学工作还处于不够规范的阶段。” 杨方燧说 ,在一些社会音乐机构里,师资缺乏规范的教学培训,甚至存在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师资供不应求导致不够专业的老师“客串”到教学中,再次影响到规范性。他认为,事实上师资的缺乏,恰好反应了国内爱好者急切想学习古典音乐的事实以及趋势。国内音乐教育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社会对优秀教师们的认可,以及教师自身要踏踏实实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