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的长江造像,200米长卷《长江万里图》亮相国博
为新时代的长江造像,200米长卷《长江万里图》亮相国博
本报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从源头雪山到高原绿洲,从长江三峡到江汉平原,从苏州园林到东海入海口,一幅水墨长卷仿佛是一个跨越千年的时间长廊,浓缩了浩荡长江的沧桑巨变、万里风光。4月3日至13日,由中国画学会主办的“美术创作工程《长江万里图》巨幅长卷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长江万里图》画卷全长200米,高1.5米,全面展示了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它不仅是一幅新时代的山水巨制,更是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画出了长江两岸人民的现实与未来。
该画创作过程历时一年之久,中国画学会召集全国最优秀的50多位美术家,成立了《长江万里图》创作艺术委员会,广泛收集各类长江史料,经过多次研讨和论证,委员会的专家们最终确定,以表现新时代的长江风貌、反映长江文化精神、突出时代性作为美术工程《长江万里图》的创作主旨,同时还制定了从草稿、小稿、采风、中稿到大稿的创作流程。
为祖国河山立传,美术创作工程《长江万里图》巨幅长卷是当代艺术家利用中华民族特有的中国画形式——山水长卷进行的集体创作,以超越时空的文化视角进行大的艺术概括,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艺术审美。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表示,美术创作工程《长江万里图》长卷的创作和完成,是在中国画学会组织全国最优秀的美术家集体创作《黄河万里图》之后,又一部集体创作的盛世力作,是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美术家们脚踩坚实的大地,坚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积累、升华创作过程,使《长江万里图》山水长卷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风貌,而且富有鲜明的民族气派和中国精神。
中国画学会会长龙瑞介绍说,万里长江不仅仅是中国的地理景观,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南方文化的发源地,她所承载的人文历史十分深厚,在某种意义上说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为了画好这幅《长江万里图》,中国画学会组织了几十位全国知名的山水画家,沿长江两岸进行写生。按图所见满纸烟霞,万里长江如舞龙蛇,江山如画笔精墨妙,两岸新貌换了人间,既有千古不变的锦绣江川,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区区200米大有干坤,但愿画者、赏者两相宜,各有所得在心田。
每个人眼中都有不一样的长江。每位画家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长江万里图。然而如何用长卷的形式、国画的笔墨来更好地表现新时期的长江,画家们进行了很多探讨和思索。
画家张复兴说:“一个是笔墨表现,一个山川造化之间的矛盾,还有其间的那种契合。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说人家一看这个就是长江。但还要讲究你画长江的手法是不是高级的,是不是符合中国画规范要求的笔墨程式。”
这条世界第三大河流上点缀着11个省级行政区的大小50多座城市,勾勒出长江经济带的轮廓。这里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 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摩天大楼与江南小镇交相辉映,斜拉索桥和人力小船相映成趣,把城市化建设纳入到中国画的山水意境之中,成为创作组学术创新的时代课题。
画家王梦湖认为,这些现代化的城市,跟中国传统画中的东西作为点景来说,它是不一样的。《长江万里图》要表现时代感,要有时代的精神,所以它就不是点景了。就像电影当中的蒙太奇镜头,要给它放大出来,放大这么大的城市,这在中国山水画里头,几乎是没有的。
岁月更迭,风雨沧桑。改革开放40年,长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沿岸的变化,更使我们感受到大河之美,感受到新时代的进步。《长江万里图》正是美术家们记录这一历史巨变,为新时代的长江造像的鸿篇巨制。这幅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史料性、历史感,足以让任何一位观众站在作品面前,都感到振奋和激动人心。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