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独角兽全速赶来 发行高市盈率恐惧症再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兆寰 北京报道
独角兽正在全速赶来。
从全国两会中提及支持优质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到证监会与交易所相继表态对独角兽企业上市开通绿色通道,再到富士康、 药明康德闪电过会,独角兽以超预期的步伐走近投资者。
3月底,《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对外正式发布,其明确了独角兽试点企业的选取标准。独角兽回归A股的顶层意见落地。
证监会随即宣布拟修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这被市场解读为,修改主要方向是淡化盈利指标,引入以收入和市值为核心的其他财务指标组合。显然这是在为独角兽企业IPO铺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市场对于独角兽回归A股预期快速升温,而实际推进力度更是频频超出预期,足见决策层、监管层对于借助资本市场、助力新经济成长的决心和魄力。《意见》的发布,标志着独角兽回归A股实质性破冰,相关的配套政策必将加速出台。
市场关心的是,对于A股将带来什么影响?吸金效应的再现,割韭菜的质疑甚嚣尘上。
重构A股估值体系
3月底,证监会颁布《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鼓励具备技术优势的新兴行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通过IPO或CDR方式融资。《意见》明确了独角兽回A股的行业要求,以及对具体的市值、估值、营收标准等均做了指导性的规定。
《意见》对于试点范围做了介绍,即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公司应具备相当规模,其中,已在境外上市的企业,市值在2000亿人民币以上;尚未在境外上市的企业,市场估值不低于200亿,且一年营收不低于30亿,或者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已在境外上市的中概股中,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网易等5家公司大型科技类企业符合要求。独角兽企业上市,有望提振A股相关行业的整体估值,有利于科技类成长股龙头企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独角兽回归A股的相关政策已经落地,未来对其IPO的标准将会进行更细的规定,包括亏损企业如何IPO,CDR挂牌条件如何。
可以看到,对于独角兽回归的营收规模与估值的门槛较高,近期互联网创新企业频频出现大动作,通过外延并购,短时期内进行扩张。当然,这里面拥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一定风险。
在山西证券分析师麻文宇看来,独角兽的入场,短期内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引来一场概念炒作的狂欢,但市场终将回归理性,一方面要考虑独角兽对市场存量资金的分流效应;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独角兽”的入场将重构A股市场、尤其是以创新创业为标志的创业板的估值体系,创业板整体估值将受到压制,创业板内部将加速分化,更多的优质成长公司借助“绿色通道”更快地进入A股市场,将显著降低场内成长型公司的稀缺性。
再加上退市制度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可谓“有出有进”,共同推动成长股的优胜劣汰,提升成长股整体质量,净化市场环境。
麻文宇指出,未来,这些新经济的领军企业、优秀成长型公司,或称“创蓝筹”,有可能接替传统行业的白马蓝筹,引领一波新的投资风向和强势行情,但在此之前,创业板仍需经历一段相对痛苦的、风险迭起的分化和出清过程。
对于独角兽给A股带来的影响,国都证券策略研究员肖世俊则对记者表示,短期将会刺激题材炒作,中长期改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现有存量质地差的个股将被冷落。
“双高”遭质疑
独角兽的到来对于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意义重大,但是,闪电过会的独角兽代表药明康德招股说明书中所透露出来的高市盈率,却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招股说明书显示,药明康德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0419.86万股,计划募集资金57.41亿元。据此计算,药明康德的发行价约为55.09元/股。药明康德2014-2016年以及2017年前三季度的基本每股收益分别为0.51元、0.39元、1.08元、1.13元。如果按照 2016年的盈利水平测算,其发行市盈率高达51倍。
据wind数据,自2017年3月27日以来,两市共有472只股票发行上市,其中468家公司的发行市盈率在23倍以下,占比超99%,仅有4只股票的发行市盈率超过23倍。
资深市场评论人曹中铭表示,如果药明康德的发行市盈率高达51倍,不仅在近些年来非常罕见,其新股发行也明显属于高价高市盈率发行。有了药明康德这个“前车之鉴”,今后其他“独角兽”企业的发行市盈率将很难降下来。
然而,市场的追捧,却决非独角兽高价高市盈率发行的理由。而且,目前新股挂牌,多数往往能实现数个或十数个连续涨停,这实际上也是市场资金追捧的结果。同样是受到资金的追捧,既然独角兽企业能享受到高价高市盈率发行,那么就没有理由限制其他行业企业同样以高价高市盈率发行新股。
在曹中铭看来,当年的“三高”发行,也曾经给市场带来太大的伤害。对中石油等个股的疯狂追捧,也让市场付出过巨大的代价。独角兽企业并非成功的代名词,如果上市时还处于烧钱阶段的独角兽企业最终走向了失败,曾经的高价高市盈率发行,岂不是为投资者挖了一个大坑?
信达证券发布报告指出,对于投资者而言,虽然按照目前的标准,能够通过CDR回归的独角兽都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优秀的企业,但还是要对回归的独角兽有一个合理的估值和对投资时机进行理性判断。
对于未来可能通过IPO在A股上市的一些独角兽企业而言,在没有了盈利指标的情况下,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波动性也将加大,其投资弹性和风险将同步提升。
编辑:刘春燕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