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幸福2017年业绩再创新高 净利润同比增长三成以上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兆寰 北京报道
近日,华夏幸福发布2017年业绩报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81亿元,同比增长35.26%,净利润率14.72%,为近3年来最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总体形势下,公司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PPP模式大力推广的重大发展机遇,实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快速增长,净利润增速高居同行业前列。
产业新城业务大放异彩
华夏幸福公告称,2017年华夏幸福共实现销售额1522.12亿元,比2016年同期增长26.50%,增速大幅跑赢行业绝大部分公司,销售额居行业第九(克而瑞统计)。
其中,2017年产业新城业务实现收入284.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5%,产业新城收入占营收总额的比例从32%上升到48%,进一步提高。
在专业人士看来,公司出色的销售业绩表明其战略前瞻性和模式优越性得到充分验证,产业新城业务加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彰显公司的领先优势和产业新城模式的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公司2017年财务状况稳健,资金充裕,偿债能力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货币资金681.05亿,占总资产18.1%,货币资金量充裕,创历史新高,处于较好水平,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华夏幸福预收款项余额1324.76亿元,同比增长29.18%,预计将在未来3年内逐步结转为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利润,有利于锁定公司未来3年持续高增长的经营业绩。
2017年融资成本较上年同期下降14%(由上年6.97%降到5.98%)。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的同时,华夏幸福融资手段更加多样,凭借自身产业新城PPP业务模式的优异性,公司2017年共落地3笔PPP资产证券化项目,规模总计41.06亿元。
此外,2017年,华夏幸福纳税收入达110亿元,创历史新高。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响应国家、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深入贯彻国家、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发挥上市公司资源优势,履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选定涞源县实施对口帮扶整县扶贫,助力实现涞源县2020年整县脱贫的目标。
异地复制擎起业绩新增长极
华夏幸福以“成为全球产业新城的引领者”为愿景,明确“打造产业新城,建设幸福城市,使所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使命,践行“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产业新城发展理念。
同时,公司坚持“诚意正心干好产业新城”不动摇,聚焦精耕核心城市群,全面开放合作,进一步落实和优化“以区域为单元”的经营体系,提挡换速迈上发展新台阶。持续深耕京津冀,积极开拓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国家重点城市群和“一带一路”等热点区域,依托核心都市圈进行布局。
产业新城项目持续受益于中心城市产业、资本与劳动力外溢红利,通过打造幸福宜居的产业新城,提升区域魅力、吸引力、竞争力和承载力。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新城大都位于都市圈(核心城市)周边,承接核心城市的产业、人才外溢。2017年,非京津冀区域新增签约数量、非京津冀区域业绩贡献比例上升。
2017年公司新增签署产业新城和产业小镇PPP项目协议21个,其中20个来自于非京津冀区域。
年报数据显示,华夏幸福投资运营的园区2017年新增签约入园企业635家,新增签约投资额约为1650.6亿元,同比增长4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非京津冀区域项目新增签约投资额占公司整体新增签约投资额的53%。同期,非京津冀区域销售额占比从上年的7%大幅提升至23%,其中嘉善、来安、南浔、溧水、和县、武陟等地都开始贡献销售额。以嘉善产业新城为标杆的(环)杭州区域和以来安产业新城为标杆的(环)南京区域分别以3年和2年的时间销售双双超百亿,仅用较短时间就成为公司传统京津冀区域外新的业绩增长极。
非京津冀区域产业新城经过几年的耕耘,逐步从起步期过渡至发展期,入驻企业数及落地投资额快速增长。公司全国化布局注入发展动能,产业新城模式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全流程综合解决方案,潜力巨大,公司扩大合作,为产业新城赋予更大能力,进一步确立了更强竞争优势的战略构想。
华夏幸福表示,公司在项目拓展方面,将继续紧跟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国家战略,密切关注人口持续流入、产业发展良好的重点省会城市、机会性城市,依托核心城市群,加快布局拓展。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开拓海外产业新城业务,以东南亚现有业务为核心,围绕大型核心城市快速布局。
助力城市圈高质量增长
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更是产业新城的立根之本。公司以“产业优先”作为核心策略,凭借4600人的产业发展团队,从产业的研究规划、落地谋划、资源匹配、载体建设到服务运营,为区域提供产业升级的全流程综合解决方案,构建完整的产业发展创新生态体系。
在推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公司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都市消费、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十大产业,通过龙头引领产业集聚、创新与资本双轮驱动的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区域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效应强的先进产业集群。
华夏幸福表示,将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模式,挖掘产业打造方式的潜力,使公司的产业发展能力保持业内领先水平,构建产业“护城河”,不断巩固具有公司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
2017年,公司PPP资产证券化、美元债等多单低成本大规模的融资模式落地走通,为产业新城的建设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另外,近年来,公司根据发展战略需要及市场环境变化,积极拓展不同的产品及业务形态。公司“产业鲜明、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产业小镇持续落地,与公司“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产业新城构成目前主要两大产品线。公司将坚持业务创新,在长租公寓、产业基金等产品体系领域积极探索布局。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嘉善和来安可谓产业新城的两个标杆区域。嘉善区域位于浙江省嘉兴市,以“全球创新城市,宜游魅力水乡”为发展愿景,以“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为城市定位。区域聚焦楼宇经济,以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成果战略支点”为目标,全力引入世界一流企业,推动新经济崛起。
报告期内,嘉善区域重点打造软件信息、影视传媒、科技研发、商贸服务四大产业集群,快速做大规模,形成集聚效应,助力城市产业升级。报告期内,区域新增签约入园企业93家,新增签约投资额135.98亿元。
嘉善区域将全面整合核心区魅力项目,有机串联西塘景区等周边旅游资源,创建开放式旅游休闲景区,大力发展休闲经济,打造全球知名的魅力新水乡。
来安区域,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以打造“全球智造中心,国际幸福城市”为发展愿景,定位为“长江经济带产业新城标杆”。
报告期内,来安立足南京第一城市群层,面向长三角经济带,依托龙头制造企业,联动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打造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三大产业集群,建设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高地。报告期内,区域新增签约入园企业19家,新增签约投资额80.25亿。
其中,新型显示产业集群面向未来显示市场,重点吸引AMOLED龙头项目,同步导入上游关键材料、零组件等产业配套企业,吸引手机、VR、智能手表等智能终端企业,打造中国新型显示产业新高地。目前已启动建设电子信息产业港,聚焦高新技术企业,满足企业孵化、中试、生产制造等全周期发展需求,形成产业化和集约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创企业加速器。
同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协同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整车制造、新能源电池、驱动电机、电控为重要发展环节,已引入力聚精密等重要项目落户园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聚焦高端数控机床、关键基础零部件等产业环节,目前已引入元利数控机床、致精机电科技、安飞信电子科技等一批行业内知名龙头企业,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合作开放大势所趋
随着行业及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强强联手、合作开放大势所趋。
2017年11月,华夏幸福与合作方成立的中国产业新城基金(京津冀一期)落地,规模75.01亿元,涉及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4.96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建设开发业务及目标企业股权投资业务。
这是公司第一次引入合作方直接参与公司产业新城业务。2018年2月,公司子公司与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在嘉善区域内联合竞得两块土地,拉开公司房地产业务合作的序幕。未来,公司与合作方基于产业新城发展的更多且更为广泛的合作将陆续落地。
“华夏幸福以产业新城事业为共同发展平台,携手各领域合作伙伴,在投融资、产业新城、房地产、城市配套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规划咨询等各个领域全方位合作,为产业新城模式再升级提供新动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一位大型券商地产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进入提速换挡的新发展阶段,华夏幸福表示,将推进业务的全面开放合作,搭建全方位开放的产业新城平台,牵手全球致力于产业新城开发的有志之士,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城市。
未来,公司将推进产业新城各业务开放合作,加快落地产业新城基金,研究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经营性物业等各业态的合作;全面开放住宅开发合作,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分区域推进;通过合作提升产业小镇开发运营能力。
编辑:刘春燕 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