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维信金科3年亏损近20亿 互金上市背后的窘境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16 19:58:04

摘要:本报记者从申请资料中发现,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度,维信金科分别亏损3.03亿元、5.65亿元及10.03亿元,累计亏损18.71亿元,其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大幅增加。维信金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在上市材料中公布连续3年经营亏损的消费金融机构。

维信金科3年亏损近20亿 互金上市背后的窘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国内金融科技企业纷纷谋求海外上市。3月5日,总部设在上海、成立于2008年5月的维信金科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维信金科”)向港交所提出了上市申请,申请资料显示,维信金科拟发行股票每股面值0.1港元,由瑞信、高盛、摩根联合保荐。

“在申请材料中,维信金科并未公布具体的发行股本数量和融资金额。但是与其他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高发行价不同,它所发行的股票每股面值仅有0.1港元。作为消费金融领域内的垂直机构,目前在港股市场上还没有直接的参照物。”3月13日,国内一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相关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本报记者从申请资料中发现,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度,维信金科分别亏损3.03亿元、5.65亿元及10.03亿元,累计亏损18.71亿元,其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大幅增加。维信金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在上市材料中公布连续3年经营亏损的消费金融机构。

维信金科的股权架构

在低调运营了十余年之后,维信金科终于选择了上市。不过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维信金科公布的材料有些美中不足。

“消费金融尽管近年来才成为一种趋势,但作为最先进入者,维信金科的财务状况应该不至于像表面上的那么难看。据我们所知,很多做消费金融的机构,都赚得盆满钵满,银行系的消费金融公司就不用说了。”3月13日,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称。

事实上,在上市之前,维信金科于2017年10月份宣布完成C轮融资,该轮融资由TPG(德太投资)领投,但是当时也未对外透露具体融资金额。

根据资料显示,维信金科创办人为廖世宏和马廷雄。廖世宏担任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马廷雄担任非执行董事、主席兼控股股东,从目前的股权结构来看,马廷雄持股41.27%、廖世宏及其母亲郭廉英持有13.98%。维信金科的两位创始人合计持有该公司股权达55.25%。无论是马廷雄,还是廖世宏,乃至于维信金科的其他董事,国籍均非中国大陆。

此前,廖世宏在相关场合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受美国Capital One模式的启发,他归国创立维信,把目光聚焦于国内尚未起步的消费金融,彼时成立的维信金科是国内首个专注于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专业企业。

维信金科的收入总额来自于净利息收入、贷款撮合服务费及其他收入。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底,维信金科总收入分别为人民币10.6亿、14.3亿及2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9.6%;其中,利息收入占据收入的主要部分。另外,2015年及2016年,维信金科经营亏损分别为人民币1.524亿及3.498亿,2017年经营利润为3.47亿元,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净亏损额分别为3.03亿元、5.65亿元及10亿元。其中,除去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及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影响外,维信金科2015年与2016年的净亏损额为人民币1.55亿及2.75亿,同时2017年的净利润为2.93亿。

规模越大亏得越多?

事实上,如果剔除因为优先股公允价值增加导致其财务报表上在2017年出现十多亿的亏损外,维信金科的财报还是颇具亮点的。

“一些公司在上市前发行可转化优先股进行境外融资。这些可转换优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后按照约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其约定价格往往大幅低于上市后的每股发行价。在会计计量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将普通股价值与转换价之间的差额计为亏损,这也是很多公司账面出现由可转换优先股造成巨额亏损的原因。”3月14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于敏表示。

说白了,维信金科所做的不过是财务“游戏”,两年前美图以巨亏63亿在香港上市时,也是同样玩了这样的“游戏”。

在于敏看来,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只是一种会计处理方式,对公司净利润产生的影响其实是一项非现金项目,本质上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不会产生影响。公司的价值应根据未来的收益来进行评估。而当公司未来预期收益良好而造成评估价值增加时,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确实会造成账面上可转换优先股公允价值项亏损加大的情况。

不过,对于未来的发展,维信金科也在招股书中承认了业务的风险:中国新兴的线上消费金融市场营运快速演化,因此难以评估公司的未来前景;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近期受到的监管有所收紧,且或会继续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审查,公司可能需要不时对我们的业务作出重大改变,以遵守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变化;如果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无法有效控制风险,或如果未能持续以具竞争力的速度加强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或其基础技术,公司的逾期率水平可能会恶化并且影响市场地位、声誉及经营业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