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政协委员罗玉平:产业基金促“玉米调改” 打造金融精准脱贫模式

作者:冯樱子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09 20:13:39

摘要: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就“玉米调改”这一热点话题与《华夏时报》记者进行交流。罗玉平建议,通过金融补位、长效造血,建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定向支持龙头企业以“一乡多业”、“一业多乡”等方式实现规模种植、高效种植,带动“玉米改种”农户脱贫致富。

政协委员罗玉平:产业基金促“玉米调改” 打造金融精准脱贫模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中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是核心。以贵州省为例,玉米种植过多带来三点问题:玉米耕地占用生态林地;贵州玉米种植的产量低、收益低,农民增收少;西部地区目前种植的玉米生长不佳、质量不好。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就“玉米调改”这一热点话题与《华夏时报》记者进行交流。

罗玉平建议,通过金融补位、长效造血,建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定向支持龙头企业以“一乡多业”、“一业多乡”等方式实现规模种植、高效种植,带动“玉米改种”农户脱贫致富。

《华夏时报》:先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玉米调改”?

罗玉平:简单说就是进一步优化玉米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我国农业领域面临“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玉米调改”是去库存的重要举措。如西部地区目前种植的玉米生长不佳、质量不好,目前亟待增多高效农作物。

《华夏时报》:那就西部地区而言,您认为“玉米调改”目前存在哪些困难?

罗玉平:我认为,西部地区“玉米调改”主要面临三方面问题:土地多、时间短,“玉米调改”任务重,一些干部畏难情绪大,农民调改配合度低;针对“玉米调改”,国家层面目前没有统一出台任何补贴和倾斜政策;财政缺位、金融错位,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机制保障。

《华夏时报》:您认为如何有效缓解西部地区“玉米调改”现存问题?

罗玉平:可以通过金融补位、长效造血,全力支持西部地区“玉米调改”。

具体来说,我建议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财政资金、社会资本联动金融机构成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财政资金出资比例为基金规模的20%,社会资本比例为基金规模的20%,银行等金融机构出资比例为基金规模的60%。

这个基金重点在导入龙头企业,可以投向包括规模优势特色种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旅一体优势项目、农业产业链(电商、物流、仓储、冷库)。

同时,还需要建立大数据农户基础信息系统,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为农户提供季节性生产资金支持,由此增加“玉米改种”农户的生产性收入。

可通过推进普惠金融进村入户、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帮助解决生产资金、小额资金周转问题,帮助建立信用档案,推广“订单贷”“诚意贷”等特色金融产品,为农户提供精准服务。

《华夏时报》:“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如何更广泛服务精准脱贫?

罗玉平:在我看来,可以将精准脱贫与“玉米改种”相结合,打造与“玉米改种”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用以化解“玉米改种”农户的三大痛点:资金、技术、市场,着力解决“玉米改种”农户“种难、卖难”的难题。

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通过平台+农产品基地直采方式建立与“玉米改种”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合作机制。

此外,我们需要放大金融的力量撬动更多资金,以“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为样板,推动实现扶贫产业基金的市场化、资本化,打造金融精准脱贫模式。

通过“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及后续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通过“农产品+农产品销售端+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连接,推动金融资源下沉,服务千万农户,农产品销售端与农产品直供基地的利益联结模式能够带动“玉米改种”农户脱贫致富,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及村集体经济增收,促进地方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综合运营服务体系,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