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人物】刘景峰:信托回归本源 房地产信托业务将继续依法合规开展

作者:于玉金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2-02 22:18:07

摘要:在去杠杆、防风险成为政策主题,强监管成为金融业总基调的背景下,数年狂飙突进的信托业也冷静了下来,而作为信托公司一项重要业务,房地产信托也难逃监管范围。

【人物】刘景峰:信托回归本源 房地产信托业务将继续依法合规开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玉金 北京报道

在去杠杆、防风险成为政策主题,强监管成为金融业总基调的背景下,数年狂飙突进的信托业也冷静了下来,而作为信托公司一项重要业务,房地产信托也难逃监管范围。

监管持续收紧,一度风光无限的房地产信托业务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信托公司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信托业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上,不合规的通道类业务将被禁止,2018年,以即将全面落实的房地产长效机制为背景,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继续依法合规开展业务。”2018年1月29日,在首届华夏地产投融资峰会上,四川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川信”)总裁刘景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信托资金合规投向房地产未关门

近来,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一行三会频频出台诸多政策,对金融业进行整治。

“一方面是规范、配合国家产业和金融政策调整,主要去杠杆、去通道、去嵌套,化解和控制整个金融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总的目标还是配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防止脱实向虚,让资金不是在金融机构空转,而是落实到实体经济上,去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刘景峰向记者解释。

金融业整顿步入深水,房地产信托业务也迎来了监管趋严、合规要求更高的新变化。

2017年末,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类业务的通知》明确提及,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展银信类业务,应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将信托资金违规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股票市场、产能过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

对此,刘景峰表示,监管层并未将信托资金投向房地产全部封死,信托资金不能违规投向房地产,但是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严格依法合规投向房地产。

刘景峰解释称,整个资管行业,各种资管产品都面临去刚兑,一方面,债权隐形刚兑更多,目前正面临去刚兑,另一方面,去刚兑最好的方式就是股权、基金类的投资方式,而信托既可以做债权投资也可以做股权投资,因此,信托公司未来对房地产仍有机会,投资形式也会出现结构性变化,以债权投资为主转为包括债权+股权、纯股权或者基金化模式在内的结构化投资。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防控的机制逐渐完善,房企的融资难度日益增加,但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来源始终是房地产最重要的命门,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监管层就对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逐级收紧,房企未来将如何融资?

“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或房地产金融政策影响,未来债权融资的比例会往下降,但随之而来的股权融资会增加;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可能今年的房地产基金和房地产资产的证券化业务会相应地多起来。”刘景峰认为。

据刘景峰介绍,川信自2017年开始尝试投贷联动模式,也就是说在一个项目中既做债权人又做股东,既享受项目的债权收益也享受股权红利,对信托公司而言,由于股权融资增加,解决了去刚兑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与此同时,刘景峰认为房企未来融资也会出现分化,马太效应出现,大房企发展会越来越快,相对而言,中小房企无论从项目开发到融资都会受到挤压。

信托回归本源

监管愈发趋严,资金空转、多层嵌套的乱象将得到遏制,也促使信托回归本源。

刘景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金融机构的表内业务都是在国家监管范围之内的,但是许多的贷款和投资都是通过表外通道方式来产生,这种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可能就会脱离国家调控范围,造成资金不能落到实体经济上、国家不鼓励的房地产或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上,因此,目前国家也在对这些金融乱象进行整顿。

“随着监管协调的加强,对资管行业都会产生影响,这次主要是金融机构通过产品进行互相投资的通道业务受到影响,如银行通过信托产品去投资,银行通过券商资管计划投资,资管计划通过信托去投资,这种交叉投资方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刘景峰解释称。

刘景峰还表示,“信托公司要适当压缩通道业务,同时相应地提高专业程度和资管能力。”

资管业面临严监管,刘景峰表示,信托将回归本源,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投资者财产保值增值,提供专业化服务。

据了解,川信未来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大的投资方向仍为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而之所以投资这两方面,是因为川信经过多年积累,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适合川信资管产品、信托产品去投资。

“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因为有足够市场容量、流动性、收益性,通过我们的风险控制又能保证一定的安全性,川信尽量做到风险和收益相匹配,同时做到产品与客户风险偏好相匹配。”刘景峰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慈善法出台之后,川信也开始做慈善信托,在国家支持扶贫的背景下,川信未来慈善方面的业务将有长足发展。

“不是简单的赠予,而是通过金融和慈善、扶贫的结合来把慈善信托做好。”刘景峰对记者说。

据了解,自2016年9月慈善法颁布以来,已有60多单慈善信托落地,其中川信落地4单,居于行业前列。

责任编辑:张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