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开门红“失色” 华夏天安等银保产品大降

作者:吴丽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1-26 22:34:29

摘要:从2018年起,保险行业的这一盛事将会发生改变。目前来看,开门红负增长几无悬念。业内传出的开门红同业数据快报则显示,大小险企预测数据、首日数据、前三日数据也纷纷负增长,较为极端的中小险企银保业务前三日保费收入甚至同比下滑70%-80%。

开门红“失色”   华夏天安等银保产品大降

■吴丽华

“开门红,全年红”,保险行业对年初销售业绩的看重可见一斑。

保险公司往往从上年10月甚至更早就开始准备下一年度的“开门红”工作,包括提前统一培训以及产品和客户的准备、加大费用投入、提供优惠产品或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来大规模销售保险产品,达到冲规模的效果,每年年初往往也成为保险销售较好的时期。

多年来,保险公司1月份的保费收入往往会占到全年业绩的30%,一季度则会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50%,甚至更多。有些保险公司甚至上一年开门红结束后,就会着手下年开门红工作。

从2018年起,保险行业的这一盛事将会发生改变。目前来看,开门红负增长几无悬念。业内传出的开门红同业数据快报则显示,大小险企预测数据、首日数据、前三日数据也纷纷负增长,较为极端的中小险企银保业务前三日保费收入甚至同比下滑70%-80%。

分析人士认为,监管持续升级之下,保险开门红正在迎来拐点。以理财、储蓄为主的开门红冲量变得无以为继,真正落实“保险姓保”的保障型保险将成为主流。

对于投资者来说,曾经水很深的保险投资领域则正在规范化,一不小心掉进坑里的尴尬就会少之又少。

开门红全面负增长

“开门红都是投资类型的产品占大头,行业监管升级后,投资觉得不划算,今年是新规定第一年,开门红业绩下降很厉害。”一位保险经纪公司人士如此告诉华夏新财富君。

事实上,这也是行业内的普遍感受。近期圈内流传的一份保险行业开门红数据快报则显示,全行业开门红数据只有更惨没有最惨。

国寿、平安为代表的大公司个险首日保费下滑严重,负增长20%、30%随处可见,昔日颇为激进的部分中小险企银保业务前三日新单保费腰斩者众,甚至负增长70%、80%。

几乎代表个险市场整体表现的国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老六家,2018年首日新单保费不足700亿,相比2017年首日千亿的数据,下降三成,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家降幅甚至将近50%。

与此同时,中小险企销售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2018年前三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前海人寿、珠江人寿、渤海人寿等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银保渠道新单保费皆负增长50%以上,甚至部分险企负增长达到80%。

个险第二梯队,新单期缴情况同样不乐观。阳光人寿、富德人寿、华夏人寿、人保寿险的2018年首日个险新单期缴保费皆为负增长,最高者甚至负增长超过90%。

研究机构纷纷预计,2018年开门红保费将面临增长压力,安信证券分析师赵湘怀预计行业整体开门红保费同比将下滑30%。海通证券孙婷则预计,2018年开门红预售新单保费同比负增长15%-40%。

一位曾在保监系统工作多年的民营保险机构高管则告诉华夏新财富君,开年以来总保费同比负增长基本席卷了整个行业。

储蓄型产品吸引力下降

开门红同比增速从连年稳定在30%左右高位到大幅负增长的背后显然是监管的升级。

2017年5月保监会连发两道通知加强保险产品及销售监管,其中134号文主要针对快返型产品,规定首次生存保险金给付应在保单生效满5年之后,每年给付或部分领取比例不得超过已缴保险费的20%。

根据134号文的要求,各大险企今年“开门红”的主打产品除了首次返还设置在第5年的分红型年金保险,还出现一种“年金+万能”双主险组合的新产品模式,虽然保险公司想尽办法给予其他利益补偿,但是这种储蓄型保险的吸引力不可避免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相关监管手段也在严格跟进,2017年11月20日,保监会发布监管函,三家寿险公司因为在产品报送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违规行为,包括计算现金价值、准备金过程中定价利率、发生率、预定费用率等指标不满足监管要求和一般精算原理,被要求停止六个月之内禁止申报新产品。

2017 年12 月29 日,保监会再度强化人身险销售管理,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治理销售乱象打击非法经营专项行动的通知》,重点整治包括销售乱象、渠道乱象、产品乱象和非法经营。

其中渠道乱象主要针对银邮渠道,产品乱象整治长险短做,未能准确、真实告知产品信息,非法经营主要为非法网络平台等。

2018 年1 月3 日,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开门红”保险销售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开门红”产品时谨防风险,主要包括“炒停”营销和夸大宣传,同时强调了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收益的不确定性。

一道道监管紧箍咒之下,以投资理财为主的开门红数据应声而落已无悬念。

保障型产品迎来黄金时代

“开门红”是保险公司在一年中主要推动储蓄型产品销售的阶段,由于储蓄型业务的件均保费很高,易于积累保费,因此开门红阶段在全年的保费占比很高。但是衡量保险公司投资价值的指标不在于新单保费,而在于新业务价值。

于是,在监管收紧、保险姓保的背景下,孙婷认为随着“保险姓保”和价值转型的推进,保障型业务在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的占比必将持续提高,开门红的重要性必将持续下降。

她认为,监管立足“保险姓保”的前提下,保险业正在转型。第一阶段是从银保到个险、从趸缴到期缴;第二阶段则是聚焦长期保障型业务,包括重疾险、终身寿险、医疗险、意外险等;由于中国医疗保障的缺口巨大,保障型业务占比的提升是寿险业的长期趋势。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是时候考虑自己真正的保险需求了,是保险保障还是投资理财?在市场利率走高、监管更严格的前提下,华夏新财富君则需要提醒投资者,无论是分红型年金保险,还是“年金+万能”双主险组合都正变得不那么划算;真正的保障型产品则正迎来它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