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母基金是高净值人群规避风险、分享新经济成果的最佳方式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知名公司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不断出现,基金踩雷、明星投资血本无归等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投资过程中如何防风险无疑成为很多高净值人群财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2018年,投资者可能面临怎样的全球经济、政策和政治环境改变?又该如何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风险、实现资产升值?1月10日,宜信财富正式发布《2018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下称“《指引》”),对各主要资产类别提供了科学的配置比例建议。
在宜信财富《指引》媒体沟通会上,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指出,未来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上,短线投机将越来越不可持续,取而代之、大行其道的将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全球资产配置、基于科技的投资,这些才是未来。作为中国高净值、超高净值人士,用母基金的方式拥抱新经济、投资新经济是未来分享新经济成果的最佳方式,没有之一。
资产配置和母基金是防风险两大利器
在防风险成为金融领域关键词的当下,唐宁指出,资产配置是防风险的顶层设计。他认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谈防风险的时候,如何投到好企业,如何规避债权违约,这些微观层的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是从根本上讲,防风险要从顶层设计上、从资产配置上解决。
他表示,如果个人投资者,有一个均衡的、合理的、科学的配置,从短期到中期到长期,从固定收益类到权益类,不同的风险不同的收益,不同的流动性,有了合理的、均衡的配置,不同的大类资产在相关性上有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安排,这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讲,是最大的避险。
资产配置是第一个层面防风险,另外一个是母基金层面。唐宁指出,资产配置层面确定资产类别如何配置,确定私募股权、对冲基金、房地产投资、固定收益、保险保障等各个资产类别的比例之后,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资产类别层面的防风险,则需要用母基金来解决。 “80%甚至更多的比例应该配置到母基金上。”
“对于高净值、超高净值的个人投资者,做了第一层资产配置的防风险之后,到了具体的资产类别第二层的防风险,母基金是主食,单一项目是小甜点。母基金可以风险分散的投到多只不同策略、不同能力的基金中,在资产类别的层面上,实现防风险。”唐宁在媒体沟通会上如此表示。
由宜信财富资产配置委员会整体筹划,宜信财富资产配置研究团队、各资产类别的投资专家及国内外资产管理行业顶级专家顾问提供重磅的年度观点和实操方案的《指引》,则对各主要资产类别提供了科学的配置比例建议。
宜信财富鼓励投资者在2018年继续超配另类资产。以1亿元资产为例,宜信财富建议投资者将25%的资产配置到私募股权、20%配置到房地产、20%配置到国内固定收益、20%配置到资本市场、5%配置到海外私募信贷、10%配置到保险。
《指引》指出,潜在的市场波动性加剧突显出增配另类资产的重要性。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地区、各国家不同类别的传统股债资产回报间的相关性越来越高,通过投资传统资产越来越难以做好风险分散。另类资产则有助优化投资组合。长期来看,另类资产享受了低流动性所带来的非流动性溢价,往往带来比传统资产更高的回报。受益于经济的增长和充沛的市场流动性,包括私募股权、私募地产基金在内的另类资产在2017年里表现良好。
宜信财富2017年提出的配置指引比例,另类资产占到大比例,基于此的投资组合能分享到全球资本市场上涨的红利,加权计算各类资产平均回报的组合收益可达双位数;如果投资者通过母基金投资到了超越该类别平均表现的优秀基金组合,组合收益更有想象空间。
用母基金赢得资产配置的长线战役
宜信财富强调,伴随全球经济政治更频繁的变化周期的到来,未来市场阶段性的诱惑将会持续出现,地雷也隐伏前路,泡沫可能会再次出现,在未来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上,短线投机将越来越不可持续。高净值人士应坚定地从单一国内市场、有限资产类别的理财方式,扩展为视野更为宽广的、全球化的、多资产类别的资产配置方案。宜信财富建议投资者持续践行资产配置、长期投资,构建一个包括传统股、债以及各类另类资产在内的大类资产组合。而投资者如何坚持长期投资、完成实际配置?
哈佛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学者Randolph B.Cohen博士认为,对于大多数投资人来说,母基金是投资另类资产的绝佳方式。
母基金可以分散投资于多支不同的顶级创投、私募股权、房地产、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于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投资于重质不重量的增长;有助于平滑单一基金波动所引发的亏损概率;更加有效地制定出长期的资产配置战略。
在去年发布的《2017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中,宜信财富曾强调资产配置“黄金三原则”(即跨地域国别配置,跨资产类别配置,以母基金的形式超配另类资产),在2017年帮助投资者获得了一个丰收年。而以母基金的形式超配另类资产更是帮助客户成功的规避了投资单一项目或者持仓单一股票带来的巨大风险。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对全球经济未来数年乃至数十年产生深远影响的“十九大报告”35 次提出了“新时代” 这一重大判断。唐宁则在指引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新时代之下的新经济有两个特征——一个特征是注重质量,不再注重数量;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对于科技创新的强调。作为中国高净值、超高净值人士,用母基金的方式拥抱新经济、投资新经济也是未来分享新经济成果的最佳方式。”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