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坎难迈 税延型养老保险仍“难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1-05 21:29:45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北京报道
在保险业回归保障的前提下,已经呼喊了10年备受业内关注的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在2018年伊始依然没有听到落地。
2017年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2017年底前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为此,国内多家参与该试点的保险公司纷纷准备,期待在试点启动之后抢占市场先机。不过,1月3日,《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上海多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之后,得到的反馈仍是等待政策放行。
“去年11月,保监会下发通知,25家保险机构参加税延养老险座谈会,对推进税延型养老保险进行商讨,当时以为应该很快可以推出。此后又有一些大型保险集团也发表了对于该险种试点的期待。不过目前来看,很可能又要延迟。”有业内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在税收专家眼中,在美国大规模启动减税工程时,中国推出税延型养老保险这一险种,还不是以税收优惠促进商业险的发展,只是以延迟缴税的方式来刺激市场,显得困难重重。
千亿增量保费“落空”
至少从目前而言,曾经市场期待的“带来千亿增量保费”又变得遥远了。
“税优健康险面临的相关问题尚未解决,税延养老保险很难落地。税优健康险‘叫好不叫座’,为何连推出此项政策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保监会三部委符合纳税资格的公务员都未投保,背后原因值得深思。”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郝演苏分析指出。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税优健康险在全国31个试点城市启动。一年多下来,根据保监会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实收保费仅1.26亿,投保份数不到7万。
对税延型养老保险来说,真正的操作难点在哪里?政策优惠的额度、延迟征税的标准、双重征税的难题是三道绕不过去的坎。
“税延型养老保险和税优健康险一样,都是在缴费时免税。后者每个月可以抵扣200元,每年税优额度为2400元。但是直到现在市场尚不清楚税延型养老险具体的税额,如果以每月抵扣500元来计算,那么个人投保该险种年度可暂免的征税额度为6000元,但是等到约定年期领取养老保险的时候,6000元的免征额仍需要缴税,以及个人取得的投资收益也需要缴税。每月免征500元税优额度是否合适也不清楚。对于各方而言,免税额度太低,起不到促进市场的作用;免税额度太高,对于国家税收又会产生影响。”复旦大学保险系副主任陈冬梅受访时表示。
对此,平安证券发布的研报也指出,政策引导和税优力度将会成为这一险种未来发展的关键。如果税收优惠力度不足,那么商业养老保险相对于传统的各类投资渠道优势并不明显,人们也没有偏向商业养老险的意愿,反而在理解和操作的便捷性、收益的直观性等方面不及传统投资方式。因此,如何制订一个合理的税延方案,真正激发市场潜力十分关键。
在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眼中,从税务管理系统来说,必须要有一个较好的技术平台与保险产品之间有效对接。同时税延养老险和税优健康险还有所不同,税延养老险不是纳税绝对值的减免,而是延税。这将对该平台的建设提出更为复杂的要求。
险企表态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与国内保险专家对税延型养老险推出种种疑虑不同,保险公司则更多的是期待。
2017年7月,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表示,保险业已经基本做好了税延养老险试点的准备工作;11月,保监会下发通知,25家保险机构参加税延养老险座谈会;12月中下旬,太保寿险副总经理郁华表示,太保已经做好相关销售和服务准备,可随时承接税延养老保险政策落地。
“太保集团高度关注税延养老保险市场契机,全力做好税延养老销售和服务准备。我们认为,健康养老将是保险公司未来业务开拓的重要领域。太保将从技术、人才、服务等多方面着手,提升税延养老保险产品优势。”在一场研讨会上,郁华指出。
不过,险企的积极备战等来的是政策的迟迟未出。朱铭来表示,中国个人收入税收征缴系统这块,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别完善的系统,税延型养老险说到底就是国家愿不愿意让利、让税于投保人的问题。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