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阿里腾讯过去5年斥资千亿美元全球“撒网” 谁是独角兽?

作者: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30 00:08:23

摘要:互联网企业整体崛起的关键时刻从不缺财富神话,独角兽企业无疑是典型。而多数是AT(阿里和腾讯)为巩固互联网江湖老大地位而不断加码“圈地”的成果。

阿里腾讯过去5年斥资千亿美元全球“撒网”    谁是独角兽?


张杰

互联网企业整体崛起的关键时刻从不缺财富神话,独角兽企业无疑是典型。而多数是AT(阿里和腾讯)为巩固互联网江湖老大地位而不断加码“圈地”的成果。

2017年12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2017年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业总数已达120家,整体估值总计超3万亿人民币。其中,蚂蚁金服以超过4000亿人民币的估值高居榜首,滴滴出行以超过3000亿人民币的估值位列第二,小米、新美大以超过2000亿人民币估值并列第三。

在这个“准巨头”频出的辉煌时代,大佬相继入局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然而在AT投资潜力“准巨头”同时,疯狂成长的风口公司也脱缰而出成为独角兽,为未来科技行业带来了更多变局。

新一轮大象游戏已拉开帷幕,寡头博弈正兴,而起于青萍之末的独角兽们最终能成为寡头时代的搅局者吗?

新一代的独角兽

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互联网产业体量从无到有,再到几乎席卷整个传统行业快速裂变的方式野蛮生长,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借助发展的风口以及资本,快速成为国内独角兽企业。

12月2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显示,截止日期为2017年11月30日,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业总数达120家,整体估值总计超3万亿,北京成为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城市,占上榜企业总数的45%,互联网金融行业涌现17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计超7000亿,排名前十的独角兽中有8家超级独角兽企业估值都超800亿。

所谓独角兽,原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它稀有而且高贵。然而近些年该词被频频引用风险投资行业,用它来形容发展迅猛,在独特领域有着超凡竞争力的公司。

具体而言,是指成立10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的企业。而时至今日,胡润排行榜再次提高了定义独角兽的市值基础。

“我们沿用了资本市场对独角兽的最初定义,筛选了那些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而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现在100亿,甚至150亿以上才算独角兽。”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示。

记者从胡润榜单上看到,互联网金融行业涌现17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计超7000亿,排名前十的独角兽中有8家超级独角兽企业估值都超800亿。

据胡润榜单显示,蚂蚁金服以超过4000亿人民币的估值高居榜首,滴滴出行以超过3000亿人民币的估值位列第二,小米、新美大以超过2000亿人民币估值并列第三。

今日头条、宁德时代、陆金所都以超1000亿元估值排名第五,飞行机器人大疆紧随其后。并列第九的是来自于互联网服务行业的口碑、饿了么,物流服务行业的菜鸟网络,其估值均超500亿元,仅有一个互联网金融翘楚京东金融,估值也超500亿元并列第九。

据统计,这120家上榜独角兽企业,平均成立6年,其中,成立不足3年的有15家,智能芯片企业寒武纪科技成立仅1年,是榜单中最年轻的独角兽企业。成立5-6年的独角兽企业占比最高达35%,合计42家。

从行业维度看,来自于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行业的独角兽最多,各有22家企业上榜,在14个行业中并列第一,互联网金融行业涌现出17家独角兽企业,前三大行业的独角兽占到上榜独角兽企业总数的50%。此外,文化娱乐、汽车交通和医疗健康也是大中华区独角兽企业较为集中的行业。

寡头时代的AT身影

针对胡润榜单上的120家独角兽企业,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多数公司都有“二马”的身影。

记者从胡润榜单上看到,排名第一的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的子公司,而排名第二的滴滴不但有腾讯系的身影,而且还有阿里系的身影。而排名第三的新美大也是近两年腾讯持续加码投资的公司,而与其对标的企业,排名第九的口碑,是阿里系近两年投资的子公司。

此外,记者还在胡润120家榜单上看到,京东金融、链家、蔚来汽车、同程旅游、乐信集团、猫眼微影、摩拜单车、运满满&货车帮、达达-京东到家、拼多多、知乎等都有腾讯系的资本。

而口碑、菜鸟网络、饿了么、神州优车、易果生鲜、魅族、大地影院、ofo、猫眼微影等公司都有阿里系的身影。

不过有意思的是,作为此前的BAT三大公司,记者仅在爱奇艺和快手等少数企业中看到了百度系的资本投入,与阿里系和腾讯系近两年的快速跑马圈地形成明显的对比。

全球数据处理公司Dealogic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两大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成为了中国收购数量最多的公司,同时也是总交易额最高的公司。

据Dealogic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阿里巴巴参与了32宗交易,总金额达214.5亿美元。2016年阿里巴巴参与了29宗交易,总金额为69.3亿美元。对比2016年,2017年的交易总金额增长了3倍。

而腾讯参与了34项投资,总金额为169.8亿美元,而2016年参与了19项投资,总金额为116亿美元。其中,阿里巴巴和腾讯还共同参与了一项价值92亿美元的中国联通部分股份私有化交易。

从投资轮次来看。在2017年可以统计的项目中,腾讯A轮以前的投资占投资项目总数的10%,A轮项目占31%,C轮及以前的项目占56%,超过所有项目的半数。而E轮以后、战略投资和PIPE(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项目合计只占项目总数的25%。

而阿里在可统计的范围中,阿里巴巴2017年投资的项目,E轮以后,战略投资和PIPE投资项目的比例达到59%,而腾讯对应的数字是25%,而A轮及A轮以前项目只占16%,而腾讯对应的比例是41%。

另据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7年只是阿里巴巴和腾讯持续投入的一部分,阿里和腾讯在对于互联网企业的“跑马圈地”布局,其实在5年前已经开始。

据Mergermaket的报告显示,腾讯过去5年总并购投资额为625亿美元,其中2016年投资213亿美元,即14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拿其当年总收入的97%做了投资。

阿里过去5年总并购投资额达419亿美元,其中2016年投资135亿美元,即9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其当年总收入的56%被拿来做了投资。如果做一个加总,我们会发现,腾讯和阿里在过去5年一共已经在全球投资了1000亿美元。

而对于投资方向,阿里巴巴和腾讯持续发力布局主要在文化娱乐、金融和电商三大板块。

另据VC Saas的数据显示,腾讯投资额最大的5个行业分别是,文化娱乐(870亿)、金融(302亿)、电商(114亿)、汽车交通、生活服务。阿里的投资比较平均,投资额最大的8个行业分别是,文化娱乐(302亿)、金融(294亿)、电商(223亿)、生活服务、房产家居、汽车交通、企业服务、社交。

而同属BAT的百度,在这一年的投资则相对单一,其注意力主要放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多个全资收购。这是由于百度在无人驾驶、机器翻译、图像识别等领域具有优势,其投资也必然是围绕自身优势和战略定位进行的。

“总体来看,在互联网行业,腾讯和阿里的‘双寡头’局势显然取代了BAT的三足鼎立局面。”长期观察互联网的业内人士王哲对记者表示,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形容今天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似乎更为准确,持续5年的坚持布局,最终迎来了2017年底的俱佳成绩,阿里巴巴和腾讯一甩竞争对手成为国内市值最大的企业也当仁不让。

多处短兵相接

虽然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采取“实业式”与“PE式”投资逻辑,但这似乎并不能避开阿里和腾讯在投资的多个领域遭遇短兵相接,竞争也进入白热化。

马化腾也在去年2017《财富》论坛上直言不讳地坦言,两者在十几个领域都竞争,竞争实在太多了。

记者统计发现,阿里和腾讯双方不仅在大家比较熟知的电商、文娱、金融、人工智能、大出行、汽车、外卖等多个新经济领域板块都有对标公司,此外,双方在生活服务、房产家居、企业服务、医疗、社交以及外卖等领域也有直面竞争的对标企业。

其中,特别是在新零售电商板块,阿里巴巴与腾讯的竞争最为明显,也最为激烈。

记者了解到,在阿里巴巴此前入股银泰和苏宁的基础上,在2017年阿里巴巴又入股了联华超市、三江购物、东方股份和高鑫零售等多个线下商场,巩固新零售板块布局。

腾讯也不示弱,以6.04亿美元买入唯品会7%的股份基础上补齐京东在服饰美妆领域的短板,同时,还以42.15亿获永辉超市5%股份,逐渐通过抢占支付入口、数据入口、流量入口,壮大新零售业务版图。

而阿里和腾讯在文娱领域双方的竞争最为抢眼。记者了解到,阿里投资了28个文娱项目,这当中有老牌大厂玄机科技、罗辑思维、知乎、新榜等。也有新秀动画公司骏豪宏风、艺画开天、铸梦文化,还有动漫堂、糖人家、漫悦文化、丛潇动漫、乐匠文化、悟漫田等目前主打漫画IP生产的公司。

相关数据显示,腾讯对于文化娱乐领域进行了91次投资,除了最近上市的阅文集团外,还投资了华谊兄弟、原力动漫、喜马拉雅、B站等知名内容平台。

智能汽车领域最为热闹,BAT齐上阵,出奇的一致。

记者了解到,阿里巴巴投资了小鹏汽车,同时在汽车领域已经涵盖了车载系统AliOS、地图等;腾讯投资了蔚来汽车,还在2017年11月发布了腾讯车联“AI in Car”系统,为智联网汽车打造的车联网解决方案;百度投资了威马汽车、蔚来汽车,同时发布了“阿波罗计划”(Apollo),宣布将向汽车行业提供开放的自动驾驶软硬件平台以及服务体系。

阿里和腾讯几乎同时布局的金融板块,虽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最高,但最为低调,不过却都在暗暗发力。

记者了解到,在阿里和腾讯持续对线下深耕的基础上,在2017年均实现了上升的态势。

据Analysys易观数据显示,第三季度,支付宝继续对线下扫码业务保持大规模投入,特别是持续开发商户需求,消费类和个人转账类业务的交易规模都呈现爆发式增长。厂商方面,支付宝以53.73%继续遥遥领先,而且2017年以来保持平稳,同比则提高了3.31个百分点。

而以微信支付为主体的腾讯金融份额为39.35%,稳中有升,同比提高1.23个百分点。这得益于腾讯持续投入线下移动支付场景,个人服务类交易规模仍然呈现爆发性增长,特别是个人类转账业务增幅十分明显,而且得益于微信的入口优势和对产品的持续优化,腾讯金融信用卡还款业务交易规模也保持高速增长。

总体来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交易规模继续保持万亿级规模增长,合计份额高达93.08%,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增速也高于其他厂商。

就连相对默默无闻的二手车电商市场,阿里巴巴和腾讯竞争也比较激烈,不分伯仲,难道这个板块是继共享网约车、共享单车之后的新风口?

在腾讯快速推动互联网汽车零售交易平台易鑫集团快速步入IPO通道的同时,阿里系旗下的大搜车也开始加速布局,不但获阿里巴巴领投的3.35亿美元E轮融资,而且还跟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在新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不过,在阿里系与腾讯系的对标之下,也有在夹缝中生存的独角兽企业,而滴滴无疑是最典型的一个。

竞争最为赤裸的应该是出行领域,双方不但在网约车领域不断投资,而且在网约单车领域也是不断加码。

据记者了解,自从2015年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合并之后,融合阿里和滴滴血脉的滴滴出行一直是腾讯和阿里持续投资的香饽饽,双方曾多次增资,希望迎来最终的共赢。

不过,双方把争夺的焦点最终放在了共享单车领域,腾讯目前把出行市场的重心放到了摩拜,而阿里系及滴滴都在力挺ofo,表面上看是摩拜对标ofo,实际上摩拜是在腾讯推动下对标滴滴。在此情况下,阿里还多次增资哈罗单车,希望在出行领域再多一个筹码,对标腾讯。

对此,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说,迅速成长的滴滴出行,成为不受控制的独角兽,这或将给未来中国科技行业带来更多变局。显然,这并不是AT当初注资的初衷,这也是寡头垄断竞争所带来的囚徒效应。

记者了解到,像滴滴出行一样的独角兽还有今日头条、小米公司等等比较有独立性的独角兽公司。

而在寡头时代,这些独角兽们上市在即,若上市之后未来到底是搅局者还是会形成新的寡头,腾讯系和阿里系对这些企业的掌控力如何变化备受业界关注。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