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该以何种形态存在?2017深双揭示城市与村庄共生共荣奥秘
2017深双现场
本报记者于娜 深圳报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2月15日,以“城市共生”为主题(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的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在主展场深圳南头古城开幕。该双年展由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孟岩共同策展。在长达3个月的展期中,来自全球超过25个国家的200多位参展人将陆续汇集南头古城。同时,罗湖、盐田、龙华上围等五大分展场及14个遍布全城的外围展,与主展场形成多区联动,通过融合建筑、艺术和设计的作品,探讨和反思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尝试描绘未来城市的愿景。
城中村,村落与新城共融共生
中国当代的城市化进程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变得趋同和单一。2017年深港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首次将“城中村”作为展场,旨在尊重人性和历史的前提下,呼唤多元化、包容、有活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寻求城市文化、社会、空间多层面的共生。
作为以“城市\城市化”为固定主题的双年展,深双关注当下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的城市议题。12年来,深双游牧于城市中,每届选择不同的城市空间作为展场,与城市实践互动,介入所在地区的转型发展,激活城市空间和建筑,真实地改变城市未来面貌的同时也激发更多公众讨论和社会议题。
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本届深双主展场南头古城,自晋代以来辖区就包含了今天的香港、澳门、东莞、珠海等广大地区,被称为“深港澳之根”。如今的南头古城既是历史古城,又是在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典型城中村,其中也包含旧厂房工业区,这三种形态的叠加是深圳旺盛活力的一个缩影。
本届深双与古城更新计划合体并进,将展览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遍布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住宅和厂房,借此探寻一种“和而不同”的城市模式,挖掘人们对城中村、对城市与公共空间的重新思考。
孟岩表示,“城市策展”将南头古城描绘成一个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共生”范例。一系列展览空间的改造以及建筑、艺术作品与活动的介入,将为南头古城再生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次另类实验的契机,成为渐进改善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一项长期计划。
在“城市共生”主题之下,深双展览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世界|南方”、“都市|村庄”和“艺术造城”。“ 世界|南方”板块由刘晓都总策展,为本届展览主题“城市共生”提供了讨论的背景、视野和立场,即立足于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从全球经验的视野探讨超越东西对立的过时模式。
“杂糅与共生”的“都市|村庄”板块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板块,由孟岩总策展。城市和建筑两个板块由策展人、城市研究者朱晔执行策展,展览叙事主线以“城中村”这一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特殊的城市现实为样本,以历史研究、现实观察、介入实践与未来想象等多元视角回应与呈现“城市共生”主题。
《野生设计》作者黄河山与姜凡借与居民互动的“家具交换计划”激发对城中村社会系统演变的关注。在麻烦与生机共存的城中村里,居民会在生活中使用自己制作的“野生设计”。将代表性的“野生”凳子放置到展场中供参观者使用的同时,作为文献向公众展示城中村居民的智慧和生存状态。
除了邀请策展人、参展人、各界学者和独立机构等在展期举办多场与主题相关的论坛讲座活动外,本届深双还有剧场形式的论坛、城市辩论赛、建筑评论工作坊等多元化的学术活动。另一方面,行为艺术、现代舞、戏剧现场、电影放映会和热闹非凡的市集等面向大众的活动将贯穿3个月的展期;30万粒乐高搭建的“一砖一瓦建深圳”、城市跑酷、城市漂流、木工、绘画、手工书等寓教于乐的工作坊,将让各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充分参与其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关注城中村话题,关注自身所在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跨界合作,改变城市的未来图景
空间、建筑、艺术和设计等跨界实质性的“介入改造”成为本届深双一大亮点。参数化设计鼻祖纳迪尔•特拉尼(Nader Tehrani)为厂房广场量身定制了轻盈漂浮的敞轩供人休憩;荷兰前卫建筑师团队MVRDV+智慧研究所(The Why Factory)色彩斑斓的WEGO装置将成为未来垂直城市生活的寓言;首届深双策展人张永和在古城南门外建造开放灵活的信息亭作为观展第一站。此外, “群艺馆”邀请王宏伟、王小帅等一众电影、戏剧,舞蹈、动画等领域人士,为古城居民和观众带来一系列艺术活动和计划。
艺术首次凝聚为深双一个板块,构筑艺术家与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及城市研究者跨界合作的图景。由侯瀚如总策展、艺术家杨勇联合策展的 “艺术造城”板块,在展示当代世界各地艺术家对街道、家居、公共空间以及社会生产问题的批判性探索的同时,引入一系列“艺术介入城市”的直接行动。利用当代艺术的活力和创造性的表达介入城市生活,激发多元试验,尤其强调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合作,由此衍生出更有活力和创意、更开放的城市生活系统。
侯瀚如表示,相信这种动态与静态、长远与短期、建筑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尝试在理想的规划和城市现状之间,建立起研究和实验的机制。艺术造城的提出就是这一未来的起点,它与过去是相辅相成的,它也是未来社会图景的创造场所和实验室。
94岁的法国激进建筑先锋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在南头古城组建了“街道美术馆”。 利用市民的日常生活元素来体现他们的记忆,他们的作品侵入城市与公共空间,成为了不断变化环境中的移动结构,组成了整个城市区域。
来自日本的犬吠工作室在城市狭小的碎片空间中搭建了多功能的“微型公共空间大排档” ,反映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基于最大密度和满足最大需求的假说,WEGO装置在极限的尺度之下探索了基于需求而产生设计的可能性,在高密度的都市环境之中形成一个共享的、不断演化的美好梦想,一个生活的马赛克拼图。中国艺术家刘庆元将一排围墙作为壁画的选址,采集城中村的“表情”。城中村是日常活力与自由生长的象征,并且伴随着各种边缘问题和未解之谜,这让城中村的“表情"更丰富,更平等,甚至延绵不绝。
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内拉•森纳托瑞(MarinellaSenatore)、西班牙壁画组合鲍尔•米斯图拉(Boa Mistura)、日本艺术家西野达(Tatzu Nishi)等活跃在视觉领域的艺术家,也以舞蹈工作室、壁画和装置等方式将参与到与城中村居民的沟通互动中。
此外,在香港回归 20 周年之际,双城双年展也迎来了深港双城联动的第十个年头。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由建筑师陈丽乔博士担任策展人,与“城市共生”呼应,以“城市执生:留得青山在的传奇” 为主题,关注香港严峻的土地及城市高密度的问题并探讨城市的可持续性。80余位建筑师、规划师、艺术家、设计师、电影工作者及学生带来艺术装置、设计创作、建筑介入及多媒体互动作品,借港铁串连的8个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场地,和深圳展场形成9个跨地区的“城市展览馆”,以期带来全港及深港两地的互动交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