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刚兑势在必行 银行想要“缓冲垫”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15 20:20:18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打破刚兑喊了N年,这一次真的要来了,投资者在银行等机构买的理财产品可能发生亏损,风险将要自担。
央行、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当中,打破刚兑赫然在列,明确了刚兑的界定与处罚。“打破刚兑是迟早的事,问题是什么时候真正打破,哪一家银行或者机构敢于第一个大大方方站出来?”12月14日,一家上市城商行总行高管对《华夏时报》记者称,理论上的确应该尽快打破刚兑,但是实际操作中还需要逐步推进,避免给银行等机构带来信誉和经营上的风险。
刚性兑付掩盖了理财产品当中的重重风险,如流动性风险、风险传递、资金无法高效配置以及投资者的不理性情绪等等。随着资管规模增大,风险也越来越大,截至2016年,我国资产管理规模已达到116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97%,打破刚性兑付迫在眉睫。投资者闭着眼睛买理财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同时银行的压力更大,最近传10家银行针对《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并对打破刚性兑付还有更多话要说,银行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呢?
银行有话要说
打破刚性兑付,这次来真的了,不只是说说而已,上述《意见稿》已写得清清楚楚。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银行、信托、基金等理财产品的固定收益回报将渐行渐远,类似利息的稳定收益率将说再见,收益高高低低甚至亏损将成为常态。
上述《意见稿》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让投资者明晰风险。并对刚兑付的机构分别提出惩戒措施,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对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实施罚款等行政处罚。
那么,对此银行的态度又如何呢?“打破刚兑总体上使资管产品更加规范,目前大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健的产品,影响相对小一些,但是逐步推进有利整个行业。”一位国有大行总行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对于一些不断加杠杆的中小银行来说,难免存在不规范的产品,从而影响相对更大。
2016年资产管理规模116万亿元,其中银行业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05万亿元,份额为25.06%。市场预计,2022年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将达到252万亿元。打破刚兑、及时释放风险已经越来越迫切,问题是如何打破、在打破刚兑时不因此而发生大风险从而平稳过渡成为近期焦点。
近日,传10家银行针对上述《意见稿》开闭门会并对打破刚性兑付提出的意见为,一是打破刚性兑付应突出“逐步有序”;二是建议3 年过渡期内允许存量预期收益型产品与净值型产品并存;三是在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的基础上,允许资管机构根据产品投资的基础资产,合理选择采用摊余成本或公允价值计量,以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四是建议将第十八条“公允价值原则”表述改为“真实公允原则”,以表达得更为精确。
这一次,已不是争论该不该打破刚兑,而是银行如何争取执行上缓一点、柔一些。
“打破刚兑一直在说,毫无疑问这次明确非常必要,但是过渡期要有缓冲垫,如果一步到位会导致新的风险。”一上市股份行总行资产管理部门人士认为,加强投资者教育,预期收益产品分阶段逐步退出,最终完全过渡到净值管理产品,这样才能有序打破刚兑。
最担心的事情
打破刚兑让资管真正回归本源,发展净值型产品的路径非常清晰,但是后果怎样呢?
上述上市城商行总行高管认为,银行打破刚兑将会对中小银行经营更加不利,如果中小银行打破刚兑,这块资管业务就很难做了,投资者纷纷赎回,甚至给其他业务也会带来大的冲击。
“谁敢第一个去打破?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但现阶段更多是经营信誉,稳定性是第一位的,因为中小银行品牌本身偏弱。”其称,打破刚兑如果不能有序、逐渐进行,会引起银行新的、更大风险。
国泰君安分析师王剑认为,净值产品管理模式下,有些客户可能就不买了,这才是银行最为担心的事情。那么客户的资金会流向哪里呢?其分析大致有三类,一是最为保守的客户,可能回归存款或大额存单,回银行表内;二是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可能转向货币基金等替代产品;三是风险偏好略高点的客户,可能会买净值型的理财产品。
表面上看,资金还是在银行打转,然而后果却截然不同,甚至给银行带来大的压力。王剑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理财资金回表,将受制于很多监管因素,MPA下是否有足够的广义信贷额度,资本充足率够不够,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够不够。因此,回表是个压力很大的事情。非得回表的话,银行就得缩减其他资产投放计划,因此挤占了有限的融资资源。第二种情况客户改买货币基金等替代产品,对单个银行而言可能意味着原来买理财的客户也流失了。再接着货币基金会去投放资金,有时是存放银行协议存款,那么还是体现为存款,但利率可能更高了,有时是去买货币工具比如短期债券,但承接不上很难实现平稳过渡,还是得处置。三是客户改买新的净值型理财,但这帮买理财的客户是较为保守的,非常厌恶不确定性。因此,哪怕是净值型产品,最好也做成风险极低的。因此净值型理财产品越来越像货币基金,那么更难卖是肯定的,留下来继续买理财的客户估计不会太多。
“理财回表需调整资产,客户改买货币基金或新的净值型理财,也得调整资产。不管怎么着,原来理财产品持有的非标、信用债等免不了波动了。这或许就是银行在打破刚兑过程中最担心的事情。”王剑认为,打破刚兑势在必行。监管后续的重点,是如何尽可能妥善安排,实现资产调整过程中市场大致平稳。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一直呼吁打破刚兑,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其在今年3月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工商企业可以生生死死,为何金融机构不能生生死死?防范风险防的是系统性风险,不是个别金融机构风险。要让风险充分暴露,允许金融机构破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