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上市公司青睐信托产品 信托或成财富管理主流选择

作者:吴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2-08 21:34:40

摘要:2017年第三季度最新数据显示,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达到24.41万亿元,较二季度末的23.14万亿元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增速达34.33%,环比增长5.47%。大有赶超银行理财的势头。

上市公司青睐信托产品  信托或成财富管理主流选择

■吴敏

2017年第三季度最新数据显示,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达到24.41万亿元,较二季度末的23.14万亿元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增速达34.33%,环比增长5.47%。大有赶超银行理财的势头。

华夏财富君发现,连续遭受重创的信托行业,在通道业务被堵、刚兑即将被打破的情况下,一些上市公司持有的信托理财份额却逆势大增,个别上市公司甚至斥资半数身价购买信托产品,成为其“死忠粉”。

上市公司购买信托理财大增

坐拥大量闲置现金的上市公司,其理财选择也颇为多元化。所投资的理财产品种类包括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证券公司理财产品、投资公司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基金专户以及逆回购等。

信托理财虽非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最优选择,但今年下半年以来,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却在持续增加。从季度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49款,合计规模46.55亿元;二季度购买信托产品40款,合计规模为32.10亿元。进入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购买信托产品64款,合计规模升至61.80亿元。目前四季度也已有15家上市公司购买了约28款信托产品,合计规模约16亿元。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的规模仅为100多亿元,截至目前,今年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已经超过156亿元,大大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从购买信托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16年全年有27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2017年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已经达到45家,远超去年全年水平。

上市公司千红制药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规模甚至达到了半数身家。9月,千红制药发布的关于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进展公告显示,截至报告披露日,千红制药尚未到期的信托理财产品金额已达14.97亿元。而千红制药2017年半年报显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总资产为29.73亿元。这14.97亿元的信托理财就占千红制药2017年半年度总资产的一半。

除了千红制药,扬农化工11月25日,连续购买 3份信托计划,投资金额2亿元,而截至公告日,过去12个月该公司投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理财产品的交易金额已经达到14.286亿元。这家公司三季报显示的净利润是4.7亿元,2亿元的信托投资也算得上大手笔。

合锻智能则在公告中表示,为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确保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所需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公司拟用不超过8亿元人民币暂时闲置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

一位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则告诉华夏财富君:“信托作为固定收益类产品优势很大,首先信托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基本都在7%-8%,明显高于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等委托理财的主要投资品种。另外据我所知,有些机构愿意作出保本承诺。”

“资本都是逐利的,如果股市行情变好了,这帮上市公司肯定又会去配置基金。股市收益不好,固定收益的优势自然就出来了,市场情况导致。”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信托风险事件也在明显上升,中江信托、兴业信托、国民信托等纷纷涉及企业债务违约案件。在此背景之下,上市公司投资信托产品却有增无减。

对此,著名金融信托基金专家孙飞告诉华夏财富君,上市公司投资一向谨慎,但也要保证闲置资金能够保值增值。虽然近两年来,信托风险事件频发,但上市公司在购买信托产品之前,都会对项目进行尽职调查,因此,相较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信托的收益水平和安全性都较高,即使偶有风险事件,信托业依然是上市公司最青睐的投资渠道之一。

孙飞表示:“上市公司一般都是作为这些信托产品的优先级委托人,且这些信托计划大多数都是投向各种抵押贷款项目中。每笔借款均设有抵押担保,在借款人未按时偿还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时,受托人或先行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可通过处置抵押物获得受偿。”

信托或成财富管理主流选择

随着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现象的逐渐增多,投资市场逐渐偏爱信托产品的趋势也逐渐显现,未来信托产品或将成为财富管理主流选择。

事实上,信托公司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目前信托公司注册资金超过100亿的已有5家,其他主流信托公司注册资本金均已增加到20亿-100亿,10亿以下仅剩3家,实力已远超一般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信托公司也完全有能力处置风险。

不过,近年来,虽然信托业在国内风光无限,但信托资产对GDP的占比也不过是10%左右,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却超过了100%。信托业在中国的发展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社会作用。

信托理财一直被称之为“富人的游戏”,总是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其动辄100万的投资门槛将不少人拒之门外。

如今,我国高净值人群正在不断增加,胡润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月1日,大中华区千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达到186万,比去年增加14.7万,增长率达8.6%。

事实上,我国高净值人群早在十几、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合理配置资产,并且资产类型广泛,包括股权、房产、现金、金融资产、艺术品等等。

被誉为“金融百货商店”的信托财产正好满足了这类人群对于财富管理的多元化需求。凡具有金钱价值的东西,不论是现金、贵金属等动产还是房产等不动产,不论是物权还是债权,所有有形的以及无形的,只要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共秩序,都可以作为信托财产设立信托。

除此之外,由于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信托收益是否需缴所得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避税的效果。

孙飞告诉华夏财富君:“信托财产还具有破产隔离的制度优势,信托财产一旦有效设立,就有其独立性,不论是委托人还是受托人,若被宣告破产,信托财产并不被划入破产财产范围而进行分配。这使信托财产免于委托人或受托人的债权人的追索,从而赋予受益人对信托财产享有优先于委托人或受托人的债权人的权利。”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