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集团金融全牌照 光大银行实现特色综合化经营
本报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伴随我国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多元化以及金融脱媒等市场变化,商业银行愈发感受到综合化经营的必要性。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已开展综合化经营,但是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如何开展?
11月30日,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助理孙强在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光大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特色就是依托集团金融全牌照优势,通过协同联动与管理创新两大手段,实现综合化经营。
孙强介绍:“自2007年光大重组开始,光大集团领导就强调联动,集团旗下各企业的业务联动合作平台稳步搭建。2014年,光大集团成功完成改制重组,捋顺了股权关系,更是为光大旗下各子公司之间的联动提供了便利。”
银行内部协同 开展综合化经营
在银行内部协同方面,光大银行根据政策和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合规性要求,整合内部资源,开展综合化经营。
光大银行于2015年在全行范围内搭建对公业务综合金融服务机制——大资产业务平台,成立总、分行两个层级综合金融服务暨大资产项目督导协调委员会,整合信贷、投行、资管、同业、租赁等业务资源,对全行大资产业务进行有序组织、协调和推进。
孙强提到,大资产业务平台的建立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果:第一,压退产能过剩行业授信;第二,腾出资源对接国家三大战略、深入推进城镇化、支持绿色发展,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于这一过程,光大银行称之为“腾笼换鸟”。据孙强介绍,目前光大银行以综合化经营“腾笼换鸟”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大幅压降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授信,调整信贷结构,降低不良率。具体而言,自2014年以来,光大银行十大产能过剩行业表内外授信余额累计压缩43.5%。其中,仅钢贸类客户授信余额压退即达600多亿元,大大降低了授信风险。
同时,对国家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发改委推荐稳增长调结构重大项目、重点客户等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开通绿色通道,提高审批与放款效率,加快结构调整,腾笼换鸟。截至2017年9月末,该行在 “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共实现投放近5000亿元;成功投放发改委推荐的区域重点项目逾500个,投放金额逾2000亿元。
二是光大银行经营中心向地市级和二级分行下沉,深入开展城镇化业务。近3年来,该行将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尤其在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棚改、节能环保、小微三农普惠金融等领域急需补短板的地市级所在二级分行、县域支行作为重点支持方向,倾斜资源,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此外,光大银行还大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密切跟踪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新出台的国家战略规划,总行主导,跨分行合作,根据区域特色开展业务。
通过运用大资产平台协调机制和丰富的产品服务体系,截至2017年9月末,光大银行对公大资产业务余额突破3万亿元,是去年同期增量的1.5倍。
集团联动 依托金融全牌照优势
孙强介绍,作为集团联动主力军,光大银行按照政策要求,依托集团金融全牌照优势,在集团“联动领导小组+6个联动工作小组+银行一级分行所在区域联席会议”的运行机制下,建立了由战略部牵头,公司部、零售部、资管部、电银部四个板块牵头部门组成的“1+4”联动工作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产品互补、业务协同、内外衔接、纵横交错的业务联动格局,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推动综合金融服务不断深入。
例如,今年光大银行与光大证券公司开展“聚力行动”,双方合力为超过1000家优质上市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大旅游、大健康、节能环保、中国制造2025等新兴产业等。
比外,孙强表示,光大银行通过综合运用货币信贷、资本市场的各类融资工具,在2016全年实现与集团兄弟企业业务联动总额突破万亿的基础上,今年前9个月集团联动总额达到8,390亿元。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