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以创意设计成就城市IP ,让建筑承载人文留住城市的故事

作者:于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27 22:51:50

摘要:“一个城市的特色关键是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

以创意设计成就城市IP ,让建筑承载人文留住城市的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_副本.jpg

本报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城市IP载体建筑怎样有特色?创意设计如何创造城市IP?城市IP又会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在近日北京举办的主题为 “城市IP——面向未来的城市创新之路” 的“2017中国城市运营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 “城市IP与创意设计”的分议题展开思想碰撞,分享了一系列国内外相关案列和新视角,为以创意设计成就城市IP和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人文建筑是城市IP载体

“一个城市的特色关键是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认为,文化建筑是城市历史的缩影,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是城市重大事件记忆的载体,文化建筑的风格和品位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征、素质、追求和发展。

作为以建筑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刘昆觉得建筑是一个城市当之无愧的logo。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重叠,也是文化的承载。可以是具像,也可以抽象;可以是独享的,也可以是共享的;可以是规划的,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

中国特色的城市既要更好的彰显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特性,也须基于建筑的本体融合环境。这一直是何镜堂长期研究的课题。他提出,一个城市的建筑有三性,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性包含了当地的环境、气候情况,也包括了当地的文化;文化性是一个建筑最高的层次,体现了当代的、历史的文化,中外的文化,是体现文化自信的一个根本,时代性则体现了建筑的发展。

何镜堂总结了三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性是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一个合乎逻辑的建筑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在地域性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因为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地域性的建筑;再从文化的层面,加以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科技和观点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把握,这就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实践证明,以建筑三性和谐统一的理念,来指导城市的建筑创作,自然不会千人一面。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解读了其创作理念:中国馆建筑设计定位是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生态的,大红外观,斗拱造型,把传统印章形象、风格以现代通风洞来构架,被称作“东方之冠”;屋顶花园则吸收了圆明园的景观概念,新“九州清宴”把中国山河特色都表现出来了;中国馆现在已经改成中华艺术宫,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参观者,这也是生态的概念。

再如何镜堂团队其他城市的建筑作品,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建筑像尖刀一样,代表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并且永远不会忘记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同时将参观者引至最终走向和平的空间意境,通过建筑语言、空间组织、材料、色彩、光线来表现这种场所感,建筑把人的情感整合起来了。

建成只有4年的澳门大学新校园,依然给人带来历史积淀感,建筑和景观的联系非常自然,又具有澳门特色的国际化感觉,成了澳门一个新的文化标志;天津博物馆把天津600多年的文化通过建筑表现出来;山地建筑重庆理工大学图书馆,有当地重庆村落建筑的感觉……

在中国城市建筑实践中,何镜堂首先强调中国特色的创作理论,包括两观三性等;其次是要有创新人才,走一条把设计和研究结合的道路;最后是好的理论,好的人才,没有好的创作团队也设计不出好作品,中国城市建筑必须从这三方面三维做好。

以行为大数据,探索城市运营治理和设计

人类是城市的缔造者,城市IP又会对人的行为有何影响?如何通过观测人的行为探索城市IP?北京城市实验室(BCL)执行主任茅明睿一直从事城市的数据科学,用数据探索研究城市。

经常有人问茅明睿,大数据和城市复兴,和老城有什么关系?他提出了三个概念:感知,核心是通过观测将实体空间进行数据化;认知,核心是理解和判断,是我们通过感知收集的数据进行信息化的过程;干预,是基于认知所做的响应。大数据并不直接干预城市运营,而是通过增加人们对于城市和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来间接实现对于城市的干预。

他认为,中国的老城区是城市文化最集中区域,其中北京的老城区IP最丰富,可以北京老城复兴为例解读城市IP运营。在北京重要的IP地北京五道营胡同,清华大学的学生使用两类数据实现了对城市的感知:一类数据是图片,他们拍摄了大量的街道照片及街景图像;第二是通过人工感知步行者的行为,感知建筑环境、沿街特征、建筑材质和色彩、尺度等。

此外他们还做了一系列步行者行为的认知,通过跟踪识别行人在五道营胡同的时间地点和轨迹,观察他们在不同建筑前是否观望、驻足或停留。通过对于环境深度的认知,收集街景的数据,对于街景图象进行深度学习,提取一系列特征,形成了建筑空间要素的分布。

接下来他们通过人的步行行为研究,可以看到这条街上每座建筑吸引周边步行者的停留频次,然后通过数据建模来研究不同建筑要素风格和空间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最后建模结果显示,在所有要素当中,最能够吸引步行者的是现代和中式建筑风格的碰撞,其次是纯中式传统建筑风格,最后是现代的商业要素。

据了解,针对城市的感知,面对不同认知任务有一系列的感知方法,比如人肉大数据、传感器方法,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去做社会感知。将这些感知方法进行性能和功能的计算,形成一个针对城市感知的方法论整合。

当下老城更新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以往是通过空间变现,获得资金实现空间改造,再去购买城市的服务内容,现在更多倡导城市的有机更新,通过城市内容的运营实现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产生现金流,这就是城市运营的故事。

“我们面对老城复兴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传统一点,还是更现代一点,还是不需要太商业?还有在北京的历史街区风貌提升中,应该怎么去做建筑风貌?怎么做过渡空间,怎么提升步行的体验,以及怎么实现这个城市的基调和个体区域的个性关系?”茅明睿认为这是明确建筑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的意义所在,可以通过数据观察决定如何在城市IP地址实现精细化城市运营和城市治理或者城市设计。

应对城市问题时,其实是创造城市IP最好的机会

“今天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启发的是,作为城市设计师、规划师,城市遭遇的问题都有可能是这个城市绝佳的机会,看我们用什么角度和方法做设计。”AECOM集团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认为,城市发展遭遇的种种问题,其实是这个城市最深刻的内容,用有创意的设计,一定有办法写出这个城市的故事,一定是这个城市IP最重要的基础。

古老、浪漫、时尚、梦想……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性格,城市的性格需要一些空间载体,比如上海的外滩、苏州的古典园林、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纽约的中央公园、伦敦的牛津街等,这些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代表城市的一个IP,而这些公共空间的来源更值得我们思考。

一座城市成熟的代表是城市怎么应对它的问题,尤其是生活问题,而不是创造景区的概念。刘泓志认为长久以来一直是权力支配城市格局,重视硬件,忽视软件。“我们懂得创造空间,可是空间的意义以及承载的世界却流失掉了。城市的发展需要土地,一块块土地被招拍挂,人们忘记了和土地的感情,还有跟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有我们对人文无法理解、感知,只有用消费和商业包装我们的人文,人文才会形成我们生活里的价值。我一直认为城市就是没有页码的书,可以随便翻,但是常常忘了怎么阅读。”

还有一个问题是城市发展很快,我们鼓励有梦想,追求梦想,但是常常忘了这个城市有它的记忆。我们怎么设计我们的城市,设计我们的生活空间,设计怎么留住城市的故事非常重要。

刘泓志以参与设计的洛杉矶第三大道为例:1940年的时候,这条大街上有铁轨运输,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变成早期的露天步行街,但是并没有成功,因为大街另一头有一家当时刚兴起的购物中心,人们都往室内走,不想呆在外面。当时做设计的起源就是要把这条街救活,首先在这条街上将连续四个街道改造成停车场,停好车走一两分钟就能到步行街,改变了这个城市的交通系统后,才能铸造一条街的复活。

创意在创造城市的时候是多元的,没有边界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最深切的问题就是,因为纬度很高长期在黑暗中缺少日照。这个城市设计的活动是在每年黑夜最长的时候举办灯光节,吸引全世界灯光设计师展示创作,让最黑暗的时候大家有光明的期待。城市设计有时不需要土地,这样一个创意活动不需要任何媒介,在这里光线就展现了这个城市新的希望。

再看中国的案例,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部分,在怎么保护时争议很大,到底保留哪个时代的特色?刘泓志认为,一个城市的痕迹、记忆应该是连续的,我们为城市创造记忆,也应该是连续的记忆,而不是只选择最辉煌、最有表现性的地方,应该是一个最自然的呈现。

刘泓志用案例和新视角表明,我们在应对城市问题时,其实是创造城市IP最好的机会。他发现城市属性和IP属性之间有非常有趣的对应,城市谈资源,IP讲内容;城市谈物产,IP产资产;城市谈活力,IP谈热度。所谓城市IP的市场在哪里?城市的IP谁来消费?如何看待城市的问题?可以通过满足底线要求,用创意设计的方法,载体可能是公共空间,可能是基础设施,可能是软件,城市运营最后创造出IP。

每个城市都要用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故事,刘泓志希望每个城市通过设计写出独到的故事,但是这需要有创意的设计,我们才可以把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变成一个自己会说故事的城市。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