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和信贷CEO周歆明:美国上市问的最多的是行业会不会一刀切

作者:丁雨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17 14:39:30

摘要:作为互联网金融赴美上市浪潮中的一员,和信贷于11月3日赴美上市,谈及和信贷上市,周歆明表示,和信贷在今年已经上市的中概股里边算是股价最坚挺的,总体上提升了一个比较好的形象。

和信贷CEO周歆明:美国上市问的最多的是行业会不会一刀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丁雨 北京报道

11月17日,由国家互金专委会指导,华夏时报北京洞见传媒联合主办的“2017互联网金融合规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嘉里大酒店隆重举办,峰会邀请了多位监管层学术界及优秀行业代表,围绕着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合规、创新、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会上,和信贷CEO周歆明发表了主题演讲。

作为互联网金融赴美上市浪潮中的一员,和信贷于11月3日赴美上市,谈及和信贷上市,周歆明表示,和信贷在今年已经上市的中概股里边算是股价最坚挺的,总体上提升了一个比较好的形象。在整个的过程中,其实是经历了一些合规的转型,从最开始的房贷业务的发展到信贷业务,一直到今天成为一个发展特别迅速的消费金融公司,这是和信贷上市的主要业务。

谈及美国资本市场层面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和合规的看法,周歆明表示,美国资本市场最关心行业会不会被一刀切,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很多监管经常是一刀切的行为,突然一个行政命令下来好多业务被取缔。”

此外,周歆明分享了和信贷核心的商业逻辑和运营方面的底层逻辑,即“可被感知的安全合规,持续稳定的出借收益,简单友好的交互体验。”周歆明表示,这是这几年从业以来磕磕碰碰走到今天,总结出来的核心规律,如果没有合规,并且在没有赢得客户信赖之前这个公司就不可能存在。

以下是演讲实录:

周歆明:感谢主办方,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个会议。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于合规的看法,以及赴美上市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东西。看了一下时间,大概拖了有20多分钟,我肯定保证在15分钟内把这个东西跟大家分享完。广告的部分就少讲,基本上广告的部分在通稿里都能看到。

我们11月3号上市,到现在股价发行价涨了40%。这是在今年已经上市的中概股里边算是股价最坚挺的,总体上提升了一个比较好的形象。在整个的过程中,其实是经历了一些合规的转型,从最开始的房贷业务的发展到信贷业务,一直到今天成为一个发展特别迅速的消费金融公司,这是我们上市的主要业务。

这是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本身业务合规的改造。在这个业务合规改造之外,其实我们做得最难的事情就是银行存管。在存管里面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从最开始签约国内知名的股份制企业,成为他们第一家合作的平台到放弃到成立现在的这家公司,这个也是改变了很多。

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资本市场层面,他们对互联网监管怎么看,对中国方面的合规是怎么看的。其实在他们看,我们被经常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们这个行业会不会被一刀切?因为在老美的眼里,中国的很多监管经常是一刀切的行为,突然一个行政命令下来好多业务被取缔。

在这过程中,在我们看来需要跟他们去解释一个很长的逻辑。首先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市场是存在的?它的需求在哪里?中国的传统金融在信贷的领域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缺失?我们又做了什么事情?然后跟他们是怎么互补,怎么来互动的?这个逻辑解释完之后,还得跟他们解释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监管的政策是经过了多少艰难的过程才出台的,行业在最开始发展的时候,其实呈现的是百花齐放的状态,没有任何人来讲这个行业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所有的资产类大家都在做,所以有很多很神奇的一些业务。比如说买一个酒窖过来做抵押等等都会出现。后来会被叫停,像校园贷这样的业务。一上来就会问这个行业会不会一刀切,这是被问的最多的问题。

其次,他们会问现有的监管政策是否会有新的变化。这是几乎每一家都会问到的,因为在他们眼里一切都是风险,一切在未来都有可能发生。所以监管政策本身的延续性、稳定性是他们关注的很重要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就需要跟他们去解释,整个监管如何从四条红线一步一步演变到征求意见稿,演变到暂行管理办法。怎么来跟他们分享真正的P2P网贷行业之外,然后还有什么?比如说针对现金贷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为什么这两个领域是完全不一样的?是不相关的?

在这之后,他们会问一些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问题。他们会去问,存管银行如果破产了怎么办?在我们的眼里从来就没想过一个城商行,一个国资委下面的城商行会破产。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能这是一个常识,只要国家还在,国有企业,国有的银行应该就不会有问题。但是在美国人眼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去给他们解释什么是国资委,什么是国有企业,什么是国资委所参股、控股的银行,他们为什么不会倒闭等等。

另外的一个问题,他们会去问在我们看来非常确定的一个东西,就是年化36%,这个36会不会被调整?是往上调还是往下调?所有的行业从业人可能都天然接受的一个事实,在他们眼里这也是应该可以挑战的东西。36为什么会是36,而不是24?有没有在其他的表现说36会被调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问出来。所以我们又会跟他讲,高法的一些法解释和历史,36跟24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在我们看来天然确定的东西,在他们眼里都是不确定的,都是需要去解释的。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细节,关于我们讲的存管银行到底应该翻译成什么?直接翻译成英文应该是托管银行,如果字面上翻译过来,老美看来,当我们把存管银行承担结算任务讲出来的时候,他们都会一致的认为翻译成这样是不对的,而是应该翻译成老美所理解的意思。这点也是我们比较意外的,因为发现老美对于这种细节都是很抠的,所有出现在路演材料里面的,任何一个词在他们的眼里都是需要去推敲、去反问的。老美对于这一点的理解跟咱们其实是有很大的一个差异。

稍微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说,对于行业协会监管的权威性和监管的效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在我们的眼里,比如说,无论是国家级的行业协会,还是每一个省成立的行业协会,客户或者是说投资人们都会说,这是一个民间的自律协会。那它到底是否能够很好地执行自己监管的职责?到底是否能够有相应的效率?能否得到相应的支持?无论是政策层面的,还是说在事实层面的支持。在中国或者是在咱们的行业里边,实际被质疑的问题,当时在美国完全没有受到一点点质疑,因为在他们眼里行业自律协会其实是有相当的权威性。

后来,通过我们的券商投行那里了解到。了解到在美国有一个组织,叫做美国金融业监管局。他们就是一个证券行业的自律协会,而这个协会管着大大小小的,无论是总公司解决的,还是分支机构解决的机构,达到了几万家。而这几家都是行业自律协会,都是行业的从业者。而我们的券商在上市的时候,在上市的最后一刹那,他需要做两个动作,一个是得到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批准,他们去看这个机构在承接我们的业务当中,他的收费是否合理,他是否有违规的行为。在美国金融业监管局的明确答复之下,纳斯达克才出具允许的文件,才可以真正的去上市。所以这点上面本身还想着去解释协会怎么回事,当知道一说出是行业自律协会,他们就天然的接受了。这也是我们在这里边没有想到的地方。

老美那边给我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就是守时,约定了几点开始就几点开始,几点结束就几点结束,所以时间到了14分钟就结束我的演讲。

在最后的时候,分享一下支撑上市这么多年的核心商业秘密。在内部总结的规律,主要是这几个字:“可被感知的安全合规,持续稳定的出借收益,简单友好的交互体验。”这是这几年行业从业以来磕磕碰碰走到今天,总结出来的核心规律,如果没有合规,而且你的合规是不可被客户感知的,在没有赢得客户信赖之前这个公司就不可能存在。在合规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守护的是怎么去做风控、怎么样做管理、怎么样保证逾期坏账情况下为客户提供持续稳定的收益。

在安全、在收益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客户关心的是体验好不好。对于体验的话,我们最看重的是交互体验这一块。因为我是做产品出身,不断的在跟大家去说,其实页面长的怎么样是最不重要的,好不好看不重要,交互是否简单友好才是最重要的。这27个字就是我们三四年以来核心的商业逻辑和运营公司各个方面的底层逻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