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CEO陈磊:让中国区块链C端应用领先世界二十年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02 22:59:1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9月,ICO被叫停,虚拟货币交易业务逐步关闭,链圈和币圈似乎都经历了巨大震动。区块链也走过了高炒作过程,逐渐趋于理性。同时,区块链技术应用依旧被资本看好,该领域创业公司融资消息不断传出。除了初创公司,一些大型上市公司也开始了区块链应用的探索。
10月31日,迅雷旗下网心科技在京召开发布会,宣布最新一代共享经济智能硬件——玩客云的全新布局。同时,迅雷CEO、网心科技CEO陈磊提出ALLin区块链战略,宣布从玩客云开始,迅雷将在区块链技术方面加大投入,以探讨云计算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应用。
重仓区块链
近几年,迅雷推进战略转型,以改变曾经单一下载业务公司形象。据官方资料介绍,迅雷开创了去中心化的共享计算,试图以轻量、低成本、环保并兼顾个人隐私的共享计算新生态,为整个互联网社会提供创新的云计算服务。
陈磊透露,自2014年至今,迅雷已投入共计1亿美元用于“共享计算”的技术创新。2015年,共享计算首个TOC和TOB产品——迅雷赚钱宝和星域CDN分别落地,构建了规模庞大的“无限节点”,并将无限节点资源向企业进行输送,为包括小米、快手、爱奇艺、陌陌、bilibili、熊猫直播等在内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提供共享计算服务。
随着玩客云的正式上市,陈磊介绍,迅雷的共享计算得以向普通个人用户提供服务。作为迅雷共享计算最新一代C端产品,玩客云在向个人用户提供私人云盘服务的同时,也将通过玩客奖励计划,激励每个普通人参与到带宽、存储和计算资源的分享中来。
同时,陈磊提出,迅雷将进行ALLin区块链部署,从玩客云的正式发布开始,迅雷将在区块链技术方面加大投入。
在陈磊看来,区块链技术今天处于和互联网早期同样的时代,大家都认可区块链技术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在B2B领域里面,出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在C端应用非常少。而互联网在2C技术的应用下到了拐点。
因此,“C端应用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陈磊提出:迅雷要认真的做区块链应用,而且一定会把C端的用户引入进来。
“在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C端应用都是在美国首先创造的,这个奠定了美国统治世界互联网二十年。今天有没有机会在区块链技术上,改变这个现实?让C端的应用首先在中国产生,让中国领先世界区块链技术二十年。”陈磊说。
应用倒逼技术
有业内人士评价,从产品机制到具体的用户使用体验,区块链技术在玩客云上的应用落地度和实际用户价值较高。在发布会当天,迅雷还宣布与4k花园合作,尝试使用共享计算和区块链技术帮助4K花园做版权分发,促使个人用户可参与到区块链的应用中。通过版权领域应用及硬件产品玩客云发布,迅雷意在促进区块链技术C端落地。
实际上,由于落地难问题,区块链逐渐从“神话”变成了“鬼话”。在创业公司方面,连接资本创始人、sosobtc联合创始人林嘉鹏表示,区块链应用公司处于天使轮的很多,走到A轮的很少,B轮就凤毛麟角了。
陈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限制区块链落地的核心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技术问题,区块链是一个比较早期的技术,还有很多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非常完善的解决。
但陈磊认为技术的发展跟应用是分不开的。“谷歌也好,腾讯也好,它们独到的技术,是因为它遇到了独到的商业问题,这种独特的商业问题,逼它去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我想今天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会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一样。” 陈磊说。
换句话说,实际上很多的技术是从应用层面产生的。越早把技术引入到应用当中去,会遇到越多的考验和磨炼,而这个技术也就自然而然的成长起来。陈磊强调,技术很多时候,既是研究出来的,也是运营出来的。
因此,陈磊相信,尽管在区块链应用方面,迅雷相关团队会遇到很多挑战,但在不断克服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团队将会拥有领先的技术。
同时,陈磊为记者介绍,另一个限制区块链落地的原因,实际上是其改变了商业结构的本质,需要整个社会商业结构都去变化以适应新的规则,这个过程缓慢而充满阻力。陈磊说:“当事物去改变社会的商业结构时,就会遇到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反应是积极拥抱它;一种反应是我干吗要变。”第二种想法就会形成区块链落地的内在阻力。
但陈磊看来,区块链与互联网一样,早晚会实现颠覆性效果。而技术、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使一些企业走到不变不行的地步,所以企业要积极拥抱变化。他也同时也认为,在刺激商业结构变化的同时,也存在风险,所以迅雷一方面拥抱变化,一方面要小心翼翼,稳中求发展。只有这样,区块链的落地应用才有可能既繁荣,又安稳。
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块链应用落地,在初创公司和上市公司的不断探索中,或许正如陈磊所言,“中国区块链技术领先世界20年”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