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残疾人获得感得到新提升 康复服务进入新阶段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0-21 00:10:36

摘要: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残疾人获得感得到新提升 康复服务进入新阶段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残疾人格外关心,如今,该群体被再次关注,诠释了生命价值和对生命的尊重。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同时也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我国,做好残疾人工作,事关8500万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据记者了解,5年来,中国残联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这一目标,着力做好残疾人脱贫攻坚和基本公共服务托底补短工作,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生活和事业的梦想。

获得感得到新提升

    5年前,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白秀政,常年瘫痪在床(肢体一级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人为给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如今的白秀政,在残联资助下的小卖部经营得有声有色,他喜欢养鸽子,平时会通过网络与大家分享一些养鸽子的快乐。如今的白秀政自信而乐观。

    这一切的转变,都源自于5年前的一次偶然。

    2012年1月,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突然光顾了白秀政的家,并且为他送去了生活用的米面油及慰问金,张海迪的到访对白秀政的鼓舞很大,令白秀政对生活有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看到海迪主席真高兴,我一定得好好生活,要不对不起父母对我的一片苦心,对不起领导对我的关心。”白秀政一脸笑容地表示,作为残疾人,他真实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记者了解,5年来,中国残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在和全国人民共奔小康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明显改善。

    首先,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5年来,中国残联帮助44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为84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全面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100多万残疾人;为887.8万城乡贫困残疾人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97.4万城乡特困残疾人被纳入集中供养范围。

    其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全面拓展。5年来,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累计为2500多万人次残疾人提供了基本康复服务;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残疾人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稳步推进,为5.5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儿童提供了学前教育资助;铁路、民航、银行、公共服务机构等无障碍服务明显加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了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体育、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帮助残疾人精神生活有寄托,融入社会有尊严。建立了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实名制获取全国3332万持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动态信息,建成了残疾人服务状况大数据系统。

    而今,残疾人社会参与越来越广泛。5年来,中国残联在残疾人中广泛开展“中国梦、自强梦”主题活动,广大残疾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更加坚强地为实现自身的梦想和共同的中国梦而努力。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上就业创业之路,175万人次城镇残疾人参加职业培训,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达到100万。

康复服务有望加强

    有残疾人的地方就有康复的需求,大部分残疾人可通过康复治疗或训练,使自身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所有残疾人和他们家庭的梦想,是他们接受教育、实现就业和充分融入社会的前提,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有助于补偿和改善残疾人功能,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增强残疾人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张海迪表示,康复是指康复重建与功能补偿,通过康复治疗和训练、配置辅助器具,让残疾人失去的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康复具有时程长、显效慢、费用高等特点,比如听障、脑瘫、自闭症等儿童的康复训练常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是残疾人家庭的沉重负担。

    为此,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已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重要文件,都对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发展残疾人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每一个政策,每一点推动,都为残疾人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据记者了解,这些年,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创建社区康复指导站,设立康复医疗服务机构,办特殊教育学校,提高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同时,29项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有数据表明,仅“十二五”期间,就有1300多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40多万残疾儿童得到免费康复救助,康复事业得到整体提升。

    今年,国务院又颁布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批准设立“残疾预防日”,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国残疾人康复事业已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残疾人要实现小康,康复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就此,张海迪建议:将康复训练和康复辅具适配等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尽快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为0-6岁残疾儿童免费提供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让残疾儿童在最佳康复期得到有效救治;将儿童残疾筛查、残疾人健康管理和社区康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