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中国发展已发生“相”的转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米方 北京报道
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10月19日在京发布《中国相变——“高架路式”转型升级〈2012-2017》研究报告。该报告从中国怎样重写世界格局?如何重塑长治久安的基础?创新如何改变中国发展方式?“中国”的空间含义有何变化?中国人的生活轨迹怎样升级?五个维度研究分析和阐释了中国过去5年的发展对于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该院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引入了“相变”概念,但表示它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含义,而只作为分析工具,用以评析经济社会在一特定时间段中的“质化”改变。以“相变”作为方法论上的工具,将这5年称为中国的“相变期”——这应是该院的又一个创新提法。当前背景下,这一提法似有些特别意义。
过去的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5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5年。无论是在世界地位、治理体系、发展方式、空间格局抑或是民众生活上,中国均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何评价“十八大”到“十九大”之间的5年中国发展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是摆在学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报告指出,过去5年中,中国发生了“相”的转变。报告从世界大局、治理体系、发展方式、空间格局、人民生活共5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之间5年内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全球关系网上,从“接入者”转变为“组网者”;治理体系上,实现了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系统优化升级”;在发展方式上,发生了从传统动能拉动到新动能驱动的“跃迁式”转换;在空间格局上,出现了从人口迁移到本地崛起的布局转型趋势;在人民生活上,中国人的生活轨迹发生从内涵到目标的质变。
这份报告的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国近年来参与全球治理的努力,通过主办多次高水平国际会议成为全球治理的“服务器”,很好地发挥了组网功能,使得国际治理模式发生深刻转变。
该报告着重论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的举措,分析了党建、反腐、军改等方面的改革整顿,对于国家内部系统的优化作用以及提升治理能力方面做出的贡献,将其视作重塑长治久安的基础之举。
然后,分析了创新对于改变中国发展方式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指出过去5年中国经济依靠自主创新捕捉到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在“去中心化”过程中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跃迁式转变,在移动支付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
接着阐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评析了“三大战略”、“四大板块”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高度评价了过去5年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空间布局上做出的努力。
最后,聚焦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描述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趋势,阐释了5年来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勃发与普及。并认为,应该将中国视作一个具有“文明传承与演进的‘生命体’”,把过去的5年看作中国历史上的“相变期”。
该报告强调,从质的变化看,中国发生了诸多根本性的变化:包括从全球体系中的参与者到引领者、从宏观拉动型增长到微观创新型增长、从偏重大城市的空间布局到中小城市崛起的空间布局、从追求物质型生活路径到精神物质并重型生活路径等多个方面。
发布会之后,围绕“这五年”与“下五年”两个子议题,邀请多位知名学者,包括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刘志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周晓晶、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胜军、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研究员陈捷、《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等进行点评、解读。
编辑:严葭淇 主编:商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