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学界强调:养老金投资应更注重长期主动管理

作者:米方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0-19 10:55:23

摘要:安集思教授在书中一再强调,全球30多万亿美元的养老金,作为不可多得的代际理性投资者对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

学界强调:养老金投资应更注重长期主动管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米方 北京报道









习总书记10月18日在中共十九大上做报告时提到,中国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并提到这一时期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一重要承诺深得人心。社会保障中的最核心部分之一就是养老保障,而养老金如何投资增值是未来养老保障的一大挑战。


十九大前,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了本年度研究报告,强调第三支柱作用。之后不久,10月16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一次研讨会,讨论养老金未来投资管理的问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教授安集思的新书《养老金管理的未来》中文版也同时在会上发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社保基金理事会、基金业协会等机构的高级官员和养老金研究领域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观点。


安集思在现场发言时说,他在这本书里写了三点:第一点,我们需要更加仔细的考虑一下如何设计养老金体系,如何把整个养老金体系设计得更加可持续化?不仅仅是为了今天的养老体系,而且是为了10年后、20年后的养老体系。如何构架有效的养老金管理组织?如何投资我们退休的养老金?今天,在整个养老金管理体系之内看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视野?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样的内容?如何能够让所有的国民即使在他们不工作的时候也能够享受到一般市民待遇?如果这个是我们的目标的话,那我们如何让这些为我们奉献了大半生的市民和公民享受到正常的养老待遇?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更好的设计我们的养老金投资体系。第二点,如何设计有效的体系,作为一个有效的体系,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应该是以什么样的体系呈现?第三点,在投资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这三点是我们设计养老金体系过程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那挑战又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让我们达不成这些目标的障碍是什么?


安集思教授在书中一再强调,全球30多万亿美元的养老金,作为不可多得的代际理性投资者对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说他对此深有感受:养老金投资不同于其它投资,以养老保障为基本目的,因而不能任由市场短期化、炒作式操作,应该关注长期表现。“我一向主张,养老金投资应该按照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有一批优秀的投资管理机构能够长期专注于养老金投资,必将更有利于这笔巨额的养老金发展。”


胡晓义还提到,王忠民副理事长所在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虽然不是典型的市场投资机构,但是十几年来一直专注于养老金的长期投资,取得了良好的表现,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伴随着中国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专营机构的兴起,以及金融市场和养老金产品领域的纵深拓展,养老金监管资源的配制和监管力量的建设也必须跟上,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专业主导的跨业态综合性监管机构,强化行业自律,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胡晓义说,养老金的管理日益被人们重视,这是因为它既涉及社会学又涉及经济学,既关乎当代又影响未来,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多重矛盾交集的复杂问题。“由养老金融50人论坛这样一个跨界研究的学术平台来组织翻译这部著作,并且进行研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魏加宁教授领衔的翻译团队把《养老金管理的未来》一书翻译成中文,我作为长期从事养老保障的专业人员感到这是一个福音,希望这部著作中文版的面世,能够对我、我的同事和同行们,激发出更丰富的想象、更多彩的思想、更精巧的设计,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新经验。”

关于养老金长期投资,王忠民说,当我们今天看中国的投资市场的时候,我们一定批评中国市场中长期投资者太少,特别是我们在聚集到证券市场的时候,我们一定说证券市场人人是散户,博取短期收益,不看长期的。他认为,面对未来,一是资本的性质决定了投资的长度,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学国外的理论做长期投资,不能简单的将长期投资理解成买入持有,今天买的股票、债券,一切东西到用的时候再卖掉,这种简单的机械理解一定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他认为,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中国式风险才是我们分析这个问题当中的根本问题。资本市场本身的工具和市场特征,决定了人们投资行为的长短。类似于社保基金、类似于大型的国有企业,几万亿资产,今天要以基金的方式、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这样初始的基金如此巨大的规模,接近于公有和半公有,这样特性的资本,在资本的投资管理架构当中,应该走理事会的特性?还是走基金公司的特性?还是共同的生态的管理机制发挥作用?今天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结论,那就是公有和半公有,需要以理事会的特性去做,因为其资本的性质和规模,只是做资产配制的,而不是做具体投资的。只有通过这样的东西,下延到投资人、托管人,具体的人之间的全方位的放开,而他们是充分的市场竞争,一定是在不断创新过程中丰富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投资市场,一定要投最新最好的机构,用动态的机制去做。王忠民说,他相信这样一种方式,才是我们学习国外的真正的价值投资,和真正的机构行为,和真正的资产管理中的投资指导,使10多亿中国人民从中获得增进福祉的收益。”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说,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调整,老龄化带来的收支不平衡和养老金的不可持续性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此过程中,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和实践,对养老金体系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和探索。对于中国而言,未来面临的有可能不仅是老龄化的高峰,更可能是老龄化的高原,就是在很长时间内,我们都会经历人口老龄化。在这种情况下,未富先老的严峻局面将严重影响养老金体系的安全,以及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养老金体系涉及十多亿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改革的重中之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我们应该吸收有益的国际经验,也要关注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完善我们的养老金体系设计,并且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循序渐进的加以推进。


他表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集思教授在过去几十年一直致力于养老金研究,有许多著作和文章,是最著名的专家学者之一。安集思先生的这本新作,对养老金公司的治理以及长期投资等问题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和实证的检验,对各国的养老金体制改革、养老金资产管理这些问题都做了评价。


董克用担任了这本书的校对。他认为,该书对我们国家目前养老金体系改革,以及养老金的未来管理和发展,养老金公司管理的发展,养老金投资的未来,很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启示。


承办这次会议的泰达宏利总经理刘建也在会上发言说,《养老金管理的未来》一书对于国内养老金体制设计和管理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泰达宏利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王彦杰也表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老龄人口比例上升导致养老金收支压力加大,有中长期收支失衡风险。在养老金顶层制度设计的关键时期,安集思教授倡导的长期主义投资理念,值得每一位养老金研究者和资产管理从业者学习和思考。在投资领域,要将长期投资作为主流的投资模式,改变以往对于业绩的衡量标准,不仅要看单期的业绩回报表现,也须关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以及长期业绩的稳定性。“泰达宏利两年前就开始了投研体系的改造,在投资理念上更注重长期投资和价值发现,严谨的投研流程带来旗下基金一致性的出色表现。”


20多家中外媒体到场报道了这次研讨会内容。(主编商灏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