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创新工场商业模式因伟大创业者而颠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10月14日,《创新中国》第一季“我的路”在北京举行首映。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表示,“从创业者身上学习到的不止是精神,其实整个创新工场的商业模式都是都完全颠覆了”。
李开复介绍,起初创新工场做的是孵化,但后来发现孵化的模式使工场无法和真正伟大的创业者搭配在一起。如今,创新工场已经彻底转变为VC+AI的模式。除了投钱以外,当创业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创新工场。这个模式更符合那些伟大的创业者。
“我们不认为可以当创业者的创业导师,但如果有一点思想、想法和人脉,欢迎创业者来用,我们懂AI,需要帮助的时候来找我们。”李开复表示。
此外,李开复提到,黑科技和OMO领域存在创业和投资机会。首先,在技术创业方面,过去美国技术型创业远远超过中国,中国应用型创业比美国更多,但是未来大家发现当同质化竞争之后,其实有技术的优势才是一个更长久的打法。
因此,创新工场在中美两国看了很多黑科技相关项目,主要在传感器、无人驾驶、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等方面寻找新的科技型创业的公司。
此外,线上、线下融合将成为国内互联网创业带来新机会。创新工场将其称之为OMO(online merge offline)。过去只有线上信息,现在线下的信息也被数字化上传,成为了线上、线下融合。比如,用户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找到共享单车。另一个例子出现在零售领域,通过一些传感器,消费者进入商店等领域所做的例如挑选商品等一系列举动都将被捕捉,这样线上信息和线下信息相融合,可以让一个公司更好为用户推送需要的产品。
未来,在零售业、健康业、制造业等领域,基于OMO模式可能会出现很大体量的创业公司,再把后部数据与AI赋能,能够创造更大价值。
很多人在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李开复表示:“我不会特别觉得今天是很特殊的时代,如果我们关注一些很大的变迁,我觉得在过去这一年之内可以看到技术创业会变得更重要。”
这种变迁在美国五到十年前也曾出现。美国最传统的几家VC,在过去十年左右开始失去领跑地位,有几家以懂科技、懂产品、懂趋势的著名VC跑了出来。
十年前,这些VC并不是举足轻重,但因为他们的合伙人懂技术和趋势,在科技不断快速改变时代的时候,可以把握住产业界和市场的脉搏和科技发展脉搏,这样可以知道下一个科技变迁可能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机会和力量,因此逐渐领跑。
李开复对记者说,创新工场作为最典型的科技投资机构,科技投资时代真的来临,那就是我们最好的时代,我们要好好把握。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