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月减持美国债251亿美元 外储新管家易纲迎战多元化投资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唐玮 北京报道
美国财政部于当地时间8月17日公布的TIC(国际资本流动)数据显示,中国6月末持有美国国债余额比5月减少了251亿美元,减持规模明显高于4月份的44亿美元,这也是9年来,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的单月最高记录。
巧合的是,减持行动的6月,正是外管局新旧两任掌门交接的前夕,干练务实的胡晓炼卸任外管局局长,任央行专职副行长,而货币政策舵手易纲接下外管局局长重任。这是否意味着外储管理思路的转变?“喜欢看研究报告、对数字尤其敏感”的学者型官员易纲,能否为外储投资带来新变化?
多位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现在还不能断言减持将成为趋势,虽然6月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减少,但是还是增持了266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不过,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原则按需调控美国国债持有量,虽然存量上大幅减持的可能性有待商榷,但结构调整已经开始。
减持趋势?
没有比“中国正在减持美国国债”更能引起中美两国民众关注的消息了,当然大洋两岸的态度截然不同:中国人民欢喜多些,美国民众更添几分警惕。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外汇资产构成不断调整,对美国国债也是阶段性有增有减,但总趋势一直处于增加状态,更是逐渐跃居至第一债权国,今年5月,中国所持的美国国债规模一度达到了创纪录的8015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被动”的局面渐渐形成,如果时点选择不当,增减美国国债都会造成大量损失。而在风险和收益间平衡,一直是中国外汇政策长期面临的难题。
“美国国债已酿成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陷阱。”中信银行首席宏观经济顾问向松祚认为,美国国债总额已经接近1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人均负债就超过4万美元,而且这个数据从2002年开始一直不断上升。
另外,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幅度也与我国月度国际收支密切相关。6月我国贸易顺差仅82.5亿美元,同比下降逾60%,外商直接投资89.6亿美元,同比下降6.8%。
风险正在积聚,这次,真的化被动为主动开始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减持的同时,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国日本,在6月份大幅增持346亿美元至7118亿美元,而第三大持有国英国,从5月的1638亿美元增持至6月末的2140亿美元,增幅超过30.6%。
如此一来,中国似乎正在独树一帜,与他国背道而驰。
渣打银行中国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对《华夏时报》说,要分结构来看,TIC的数据显示,中国在6月份购买了令人吃惊的价值266亿美元的长期美国国债,购买规模远远超过5月份的40亿美元和4月份的100亿美元。同时,6月也净抛售了价值517.5亿美元的短期美国国债T-bill,一抛一购间,总规模减少 251.2亿美元。
“而且,TIC的数据并不能展现全貌。”王志浩分析,我们以前就观察到,官方的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数据低估了中国所持头寸,部分原因是中国通过中介购买债券──最主要是通过伦敦的经纪商,这些购买量反而归到了英国账下。
外储管理部门在打迷踪拳?“数据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下结论的强而有力的明确证据。”王志浩坦言,只能通过美国财政部年度统计数据与月度数据的差额猜测。
而主管部门的表态,自始至终是严谨的。时任外管局局长的胡晓炼今年3月表示:“对美国国债进行投资是中国外汇储备投资运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债的安全性方面,一般来讲,国债的信用风险是比较低的。从市场的风险来看,资产的价值在不同的时期是有起伏的。今后我们会继续根据需要购买美国国债。同时我们强调,我们对于资产的价值波动也是高度关注的。”
现任外管局局长的易纲,也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美国国债在我国外储中占有一定比例,是否继续购买美国国债,要以我国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决策,保证外储投资的安全和适当的收益。
对调的艺术
上述两位央行系统内重量级人物,是外汇管理的新旧两位掌门,而与诸多人事任免不同的是, 两者刚于今年7月相互换岗。
现年51岁的胡晓炼,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外管局任职,2005年胡晓炼接任外管局局长一职,并于同年8月任央行副行长。在其任上,外汇管理工作经历了较大的变革,外汇储备节节攀升、与“热钱”的斗争工作如火如荼,外汇管理思路从过去的“宽进严出”,到强调流入流出均衡管理。
胡晓炼在任期内,也是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增长、深受保值困扰的时期。外储投资大多集中于美元资产,而美元贬值、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外储遭受了无法量化的巨额损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今年3月郑重要求美国,要保持信用信守承诺,保证中国资产的安全。
现今,原央行副行长易纲已经成为这逾两万亿外储的新管家,面临着更复杂更严峻的保值增值、有效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外汇管理任务。
如今,两位在各自领域内都颇有建树的重量级人物,彼此对调,将迎接新的挑战。
而易纲所面对的切实难题是,建言多年的外储投资多元化如何突破?会继续减持美国国债吗?
“我们怀疑中国仍在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王志浩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在增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仍在努力回收每个月的新增外汇流入。可能现在,中国尚未发现比美国市场更好的地方,能完全容纳巨额外汇储备。
结构调整
尽管存量上不会大幅度减持,但结构调整已经开始。从青睐短期国债、抛售长期国债,到购买长期国债、抛售短期国债,此一时彼一时。
自2008年6月开始,世界各国的央行都从风险较高的机构债转向更为安全的美国国债。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净买入量在2008年10月达到顶峰的1430亿美元。
不过随着金融市场的渐渐稳定,对美国短期国债的持有量正渐渐减少。
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明在最新的内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6月份大举购入长期国债,而大举减持美国短期国债,是与2008年9月以来的一贯操作相背离的。其中原因可能是:其一,在2009年6月有大量持有的美国短期国债到期;其二,在2009年6月中国投资者可能减持了一定规模的未到期美国短期国债;其三,中国投资者未进一步增持或者减持部分美国短期国债的原因,可能是短期国债的相对投资收益率不太理想。
而对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正在加强,尽管主角是另一部门——中投公司,但有消息称其将在短期内进军美国抵押贷款市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