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三级定点医院已入网 异地就医结算的“高速公路已经修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27 13:55:2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老漂族”人数也越来越多,异地就医的需求越来越大。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2016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庄严承诺。
“目前,全国所有省级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所有统筹地区均已实现与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的对接,系统运行平稳有序,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数快速增加,越来越多的群众已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便利。”9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就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进行政策解读时表示,全国联网和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工作进展顺利,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联通各地,用一句比较形象的话说,就是高速公路已经修通,凡是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都可以借助这一系统实现直接结算,不必先自己垫资再回参保地报销了。
88%三级定点医院已入网
根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25日,全国已开通7226家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全国88%的三级定点医院已联接入网。需要跨省异地就医并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备案的参保人员达到162万人,平均为每人次患者减少垫付1.36万元。
“我们已全面联通所有统筹地区、覆盖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各类医保制度,基本覆盖了各地承担跨省异地就医任务比较重的医疗机构,各省归集跨省异地就医预付金8.8亿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任唐霁松表示,由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现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需要持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更好地满足群众异地就医需求。
为此,需要“五步走”推进后续的相关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功能,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进一步完善系统线上协同管理、统计分析、公共服务查询等功能,探索建立系统运行管理联系处理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系统运行维护,保障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二是继续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方便异地就医。在三级医疗机构已基本入网的基础上,逐步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
三是进一步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服务,努力实现应备尽备。特别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主动备案。继续优化简化备案流程,创新备案方式。
四是落实“就医地管理”,避免异地就医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推进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应用,将异地就医费用数据纳入就医地监管范围。
五是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措施缩小不同地区间医疗资源配置差异,让群众尽可能就近就医看好病。督促各定点医疗机构落实转诊转院制度,促进有序就医秩序形成。
异地就医结算不等于医保“全国漫游”
那么,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主要涉及哪些人群?
唐霁松表示,从人群的范围看,全国联网结算工作最开始的群体是先从参加城镇职工的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起步。如今,根据工作管理的范围和服务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扩大受益群体的范围,努力实现参保人员的全覆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覆盖各类各项基本医保制度。目前已经覆盖各项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包括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新农合参合人员。二是覆盖人员异地就医的类型。目前包括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和异地转诊四类跨省就医人群。
也就是说,无论是职工医保参保人员还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参保人员,只要按规定进行备案,履行相应的手续,都可以享受到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甚至,一些地方还将符合条件的异地急诊的住院也纳入到转诊范围。
很明显,我国大力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主要是为了解决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时碰到的跑腿垫资问题,但这样的直接结算制度并不意味着医保就实现了全国“漫游”。
“我国的医保基金属于地方统筹,异地就医不是医保卡的全国漫游,以异地长期居住老年人和转诊转院患者住院费用为重点,也就是要有真实的异地工作或异地的长期生活。”9月27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人社部将积极推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措施缩小不同地区间医疗资源配置差异,让群众尽可能就近看好病。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