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研究所张晓艳:金融科技改变金融业生态,解决普惠金融可持续性
华夏时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9月23日,凤凰WEMONEY-新金融·普惠实践峰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晓艳,围绕“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发展”发表了主题演讲时说,未来金融科技将在一些方面发展迅猛,包括大数据用于个人和小企业的征信、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保险科技、智能投顾等。她同时指出,金融科技可以解决普惠金融可持续性。
张晓艳表示,金融科技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全面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零售银行、保险、交易结算等金融领域,是金融业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Fintech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生态格局。”
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2016年3月首次发布关于金融科技的专题报告,定义金融科技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金融科技正快速发展。根据埃森哲报告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从17.91亿美元增长到232亿美元,增长接近12倍;2016年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从2015年的52亿美元迅速升至112亿美元,其中中国区域的投资占到了102亿美元,贡献了亚太第五投资总额的九成。2017年2季度,金融科技企业获得风险投资251起,融资金额高达51.93亿美元,为历史最高。
关于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张晓艳指出,未来金融科技将在以下几方面发展迅猛:一是大数据用于个人和小企业的征信;二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数字货币、票据、清算结算等;三是保险科技的发展,比如传感器和卫星定位以及大数据催生的UBI(Usage-based Insurance),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在使用UBI进行保费的差别化定价,以及利用穿戴设备和机器学习提供全新健康险服务的Oscar公司,甚至出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直接进行车险定价的Insurify公司;四是智能投顾的发展;五是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
联合国在2005年就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强调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张晓艳指出,这个定义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机会平等,二是“低成本、可持续”,三是金融服务是适度和有效的,并非无所不包。其中,可持续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作为市场化运行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时必须做到保本微利,以保证服务提供的可持续性;二是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作为普惠金融服务的受众,必须以较低的成本和良好的便利性获得金融服务,以保证其生活和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两个可持续性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平衡”张晓艳表示。她提出金融科技从三方面解决普惠金融可持续性,一是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二是降低商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成本,金融科技能促进信用形成价值,并且能够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三是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使中国从技术角度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成为现实。”
最后,张晓艳指出,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存在以下风险:放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增加金融脱媒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技术风险,以及监管套利风险。因此,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需要推动监管协调发展,完善监管框架,并且提升监管能力建设。
编辑:金微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