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投资房地产、娱乐业等被限 企业“出海”如何防溺水?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22 10:21:3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鼓励基础设施、产能和装备、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等六类境外投资;对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进行限制,同时对一些领域的投资提出明确禁止。
投资者普遍认为这份文件对海外投资起到指导建议,同时对非理性的投资进行了规范和引导。
目前,国内掀起出海浪潮,对于投资者和创业者而言,在收割海外红利的同时,会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企业要如何规避风险,防止出海“溺水”?
加强海外投资引导
8月,上述《意见》出台,部署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
《意见》一出便备受关注,其中明确对一些境外投资进行鼓励,同时也对一些境外投资进行限制和禁止。具体而言,《意见》在基础设施、产能和装备、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能源资源、农业、服务业等方面提出六类鼓励开展的境外投资。例如文中表述:重点推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境外投资;稳步开展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和技术标准输出的境外投资;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合作等。
此外,《意见》表示,限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限制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限制不符合投资目的国环保、能耗、安全标准的境外投资等。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曾表示,近年来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境外投资出现非理性倾向,部分企业频频出手、大额收购,引起市场和舆论广泛关注。《意见》将此类境外投资纳入限制类,并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实行核准管理,就是为了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提示企业审慎参与。
关于禁止类境外投资,上述负责人表示,《意见》提出禁止企业参与危害或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五类境外投资活动,旨在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划清“红线”、明确“禁区”,更好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投资者普遍认为《意见》对海外投资起到指导建议,同时对非理性的投资进行了规范和引导。
9月20日,在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主办的“2017中国企业‘走出去’高峰论坛”上,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处副处长李一君表示,《意见》对于企业如何规划“走出去”战略,如何布局企业在整个“走出去”战略上的国际分工、地位起到重要作用。避免让无序的非理性投资影响国家整体战略。
但同时,一些企业反应,大概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海外投资审查更严了,需要更多手续,资本汇出也更难了。
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魏建青表示,《意见》短期对公司有一定影响,从目前来看,国家监管的引导性加强了。但此次《意见》给出了特别清晰的鼓励清单和限制清单,境外经贸区类型各种各样,有加工制造、物流、农业等,实际上《意见》对境外经贸区来说是利好的。而且对于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与“走出去”政策相符的海外投资大大提高了便利性。
“《意见》可能在短期内对“走出去”投资的数量有一点影响,但长远来说是国家战略,同时只要投资符合国家策略,盈利机会会更多,也可以获得更多机遇。”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申兵说:“从国家战略来说,每个国家倡导、引导、鼓励对外投资都有它的战略意图,任何国家都是这样。”
业内认为,目前《意见》刚刚发布,影响将会慢慢显现出来,对下一阶段的海外投资、产业布局等都或将产生影响。
“走出去”企业面临挑战
国内投资者和创业者在收割海外红利的同时,会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例如,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商业风险等。
有专家把风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环境带来的外部风险,如所投资国家政治社会稳定性、风俗习惯不同、法律相关风险、安全审查问题等;另一类是企业内部问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决策问题、运营问题等。
对于经营风险,李一君举例说,国家开发银行基金在埃塞俄比亚和某国内企业一同建立了一家皮革公司。由于该皮革公司的进入,使当地皮革收购价格受到一定影响,逐渐导致当地中小企业以原来的价格无法再收到皮革。因此,一些中小企业曾经联合当地官员以环保的名义关掉上述皮革公司。这就是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价格波动对当地企业的影响,所带来的后果。
而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了解,对于出海企业也至关重要。“2017中国企业‘走出去’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表示,企业如果没有做到成功的融入到当地社会,是不可能长期扎根于此,也不能真正获得企业和当地社会双赢的结果。
引进第三方,包括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融资机构等,可以帮助企业评估风险、规避风险。有专家认为,目前国内企业在引进第三方合作方面重视不够。
在今年1月审议通过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中,境外投资风险管理部分强调,在股权结构上要求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积极引进第三方机构入股。同时,在境外特别重大投资项目中,中央企业应委托独立第三方有资质咨询机构对投资所在国(地区)各类风险做全面评估。
此外,李一君认为,现在非常是时候引入第三方国际合作。很多企业认为,引入第三方国际合作会对生产、工期、效率等产生影响,但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声,只有走入国际环境中,才能更好的让别人接受中国能够输出给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优质的产品。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根据商务部网站消息,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元人民币(折合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
而有数据显示,国内企业在高风险地区的投资增速放缓,所占比重比较高的情况也逐步缓解,赵晋平认为,国内企业的风险意识在加强。具有强烈的防风险意识,是一个企业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