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陶玲:对外开放可改善羊群效应的市场环境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15 17:47:5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9月15日,在“2017金融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表示,防控金融风险除了要对风险作出准确的认识之外,尤为重要的是要分析风险的形成原因,由此来找寻防控风险的应对途径。
陶玲分析称,风险产生的原因一共有五点:
第一是“灰犀牛”和“黑天鹅”风险。“灰犀牛”风险包括高杠杆、资产价格的泡沫、影子银行等等这一类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包括流动性风险、外部的冲击、金融机构的违法犯罪案件等等。
而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首先是经济结构的失衡,供需的失衡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效益下滑,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渠道传递到金融系统,使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使债券市场发生违约信用风险。
第二是在经济金融周期的变化中,逆周期宏观调控的阻力比较大。在经济上行的时候,各方面的干劲都很大,希望央行放松银根,都有大干快上的需求。这时候就可能会积累一定的泡沫。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金融风险水落石出,这时候各方面对金融风险的承受力可能会到临界点,又想呼吁负责宏观调控的部门进行放松,所以我们一直缺少一个逆周期调控的时间窗口。
第三是监管体制。在分业监管的架构下,各监管部门协调不畅。我们看到在一些监管没有覆盖的地带,出现了很多以创新之名的金融活动,积累了金融风险。另外还有规则的不协调,以及中央与地方在金融管理的职责划分上也存在问题。
第四是金融机构市场化的运作不到位。“我们的金融机构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好像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但是实际上有一些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问题突出。股东的缺位、越位,以及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比较明显,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金融机构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会投机套利,不顾风险。”
第五是对外开放程度的不足。“对于中国新型加转轨的经济体而言,我们的对外开放确实是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阻力,比如说有些领域的保护主义比较严重,我们的规则跟国际通行的规则并没有完全接轨,我们的市场上缺乏一些国际性的做市商,所以羊群效应非常明显,境内外的市场不能对等,出现了跨境套利的行为等等。”
对于以上风险成因,陶玲认为要靠改革来进行改善。同时,改革不仅是要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还要对具体的规则方法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上的提升。
而对于思想观念的改革,陶玲总结为四点,一是关于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的认识,一方面确实金融不能脱实向虚,不能搞自我循环。二是也必须认识到,很多金融风险都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问题。如果实体经济能跨越周期,那么就有相当的金融风险可以控制住。
三是市场规律和防控金融风险的认识。在防控金融风险中,特别容易出现的就是以行政部门的力量过多干预市场。实际上我们要坚持的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对金融业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以此来杜绝经过人为的干预产生新的风险。
四是要正确认识关于改革和对外开放与金融风险的关系。“中国作为这么大的经济体,在近40年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改革开放是我们的法宝,金融也一样,开放是我们的基本方向。当然,这个过程我们必须坚持自主、有序、安全,按照这样的原则来保持开放的节奏步伐,但是这个方向是不会变的。通过开放,我们有一个更加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规则体系,有市场的主体,国际化的市场主体,以此来帮我们形成一个稳健的,不会出现过多羊群效应的市场环境。”
关于体制机制上的改革,陶玲表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宏观调控体制机制的改革,另外就是监管体制。在现有的宏观调控架构中,再加上一级就是宏观审慎管理。通过宏观审慎管理的增加,使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我们知道货币政策是以总量的问题为调控目标的,宏观审慎管理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它来调整的是逆周期的、跨行业、跨市场的风险,要避免单个风险会形成集合谬误,单体的行为变成系统性风险隐患。
陶玲强调,要改革监管的规则、方法和技术。从规则的角度,要补齐监管规则的短板,比如说实业投资金融机构、股东资质审查不严格、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的缺失、交叉性金融业务的规则不协调等等,而补规则的短板则需要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加行为监管转变。
最后是监管技术,大家看到的我们日新月异的创新活动,对于这些创新活动要有新的技术去穿透它,识别它活动的真实的金融属性是什么,由此把它纳入到我们的监管架构中给予一定的监管安排,但是同时趋利避害,留出创新的空间。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