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面对金融危机为何一波三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任孟山 北京报道
欧盟尤其是欧元区在前期行动迟缓,其缺陷在于在以往的制度建构中没有相关经验,对金融危机没有足够的预案。从这个角度上讲,以往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考虑不够。就像爱尔兰和希腊一样,它们的行动将导致别国资金为规避风险而流入该国。
欧盟国家在面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其协调程度和反应速度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快,明显缺乏统一的大规模应对措施,以至于开始有人质疑区域经济制度建设的成果,称它们为“一盘散沙”,原因在于它们在利益协调的拉锯战中浪费了宝贵时间,而且美欧之间的相互指责也不绝于耳。
《华盛顿邮报》甚至发表文章说,金融危机对欧盟各国都有影响,但欧盟主要经济体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却缺乏统一的策略,这显示欧盟27个成员国虽然在许多方面已逐渐融合,但它们距离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实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夏时报》:欧洲面对金融危机的迟疑,是否表明面对危机时欧盟的脆弱?欧盟还有用吗?
沈骥如:欧元区的行动让人看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由于各国发展水平不一,利益协调机制需要继续深化。在某种意义上讲,欧盟尤其是欧元区在前期行动迟缓,其缺陷在于在以往的制度建构中没有相关经验,对金融危机没有足够的预案。从这个角度上讲,以往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考虑不够。危机既有危险也有机会,这次危机对以后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建设是一个补充和完善的机会,对欧盟如此,对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是如此。
《华夏时报》:欧盟的这种应急缺陷,是否意味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危机?
沈骥如:其他地方的区域经济合作还无法和欧盟相比,因为从人员、商品、贸易、资本、货币等要素来看,除了欧盟之外,还没有哪个区域经济有如此高的制度化合作。
《华夏时报》:在上个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时,美国也通过多种方式向日本、德国、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施压,要求它们加入“救市联盟”,不过,这些国家只是对美国的计划表示赞赏,却无人打算跟进采取类似措施。突然之间,欧洲国家积极起来,原因是什么?
沈骥如:这个里面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美国的压力应该起了部分作用,第二是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是欧洲的协调有了新的进展。
《华夏时报》:英国在10月8日早间宣布向银行注资500亿英镑之后,布朗政府当日下午在议会宣布了更详细的救市方案,包括扩大此前的“银行资产换贷款计划”,央行将向银行提供2000亿英镑的短期融资贷款,以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另外,政府还准备为银行间相互贷款提供大约2500亿英镑的担保,以增加银行对彼此失去的信心。也就是说,英国政府的救市方案可能将最终动用5000亿英镑的资金。按照当日1英镑兑1.7596美元计算,约合8795亿美元,这与美国当时计算的美联储注资总规模在年底增加到9000亿美元不相上下。为什么是英国冲在前头?
沈骥如:就英国的经济总量而言,这个数额非常巨大,这个力度非常巨大,毕竟英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相比,并不在一个重量级上。需要指出的是,英国虽然是欧盟国家,但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所以英国不仅财政政策较为自主,利率汇率政策也是如此。
欧元区15国和英国不同,它们的利率汇率政策交由欧洲央行决定,但它们的财政政策基本上归自己。因为,欧盟的财政预算只占整个联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多一点,而各成员国的财政预算(包括社会保障基金)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换言之,英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协调行动,但欧元区国家的这两项政策就存在脱节的危险。
《华夏时报》:英国不是欧元区国家,所以反应迅速,这不正好表明区域组织面对危机的弱点吗?
沈骥如:法国政府曾提出,由欧盟成员国共同出资,设立一个总额为3000亿欧元的基金,用于对陷入困境的欧盟金融机构施行统一救助,但由于其他成员国强烈反对,这项计划已经夭折。其中,德国政府认为,对于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而言,它们必须对其经营行为负责,政府不应拿纳税人的钱来拯救它们。但是,德国却在法、德、英、意四国峰会上同其他三国领导人一起呼吁欧盟各国在保护储蓄方面共同改进之后采取了单独行动,宣布德国政府提供私人存款担保,这将覆盖总额5680亿欧元的私人账户,约合7850亿美元。这使得德国成为欧盟内部继爱尔兰、希腊之后,第三个单独采取措施对银行存款实行全额担保的国家,这引起了欧盟其他成员国的不满,因为就像爱尔兰和希腊一样,它们的行动将导致别国资金为规避风险而流入该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在巴黎为此强调,目前的金融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应对。他呼吁欧盟国家共同应对危机带来的挑战,而不应该“各自为政”。
《华夏时报》:谈谈我们自己。10年前亚洲曾经遭遇金融危机,但这次面对更大的风暴似乎动作不多?
沈骥如:亚洲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在评估自己可能受到的损失和未来风险,但是由于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没有足够的制度性保障,单个行动远远大于协调行动。中、日、韩三国的政策出台,都是基于自身的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而不是基于与邻国共抗风险共同行动。
不过,金融危机加速了三国合作的步伐,一方面,为预防可能在中、日、韩以及东盟国家发生的外汇危机,相关国家决定加速建立旨在能够迅速提供紧急资金支持的亚洲货币基金,基金总额为800亿美元,按照今年5月的暂时约定,中、日、韩三国将出资80%,即640亿美元,东盟国家则出资剩余的160亿美元。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外汇危机,中、日、韩三国正在按照清迈协定建立一套机制,旨在必要时以本国货币为抵押,借入相关国家的美元,从而实现美元能够在各个国家间共同使用。同时,三国也是希望能在亚洲货币基金的基础上建立共同基金,从而能够对可能发生外汇危机的国家进行援助。
虽然东盟国家和中、日、韩等国都有些举措,但显然反映出亚洲区域经济合作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华夏时报》:之前欣欣向荣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是否会因此次金融危机停滞?
沈骥如:虽然欧盟反应较慢,亚洲还谈不上真正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但是任何就此断定区域经济合作在未来会走向衰落,都是不正确的。相反,随着全球化的更深刻发展,单个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会更加脆弱,从这个角度讲,区域协调与合作在将来会更多而不是更少。
欧盟的行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组织需要更进一步的制度建设,在面临风险的时候能够更快地协调一致行动,避免因各自行动伤害区域组织权威,以及造成本区域其他国家的困难。
《华夏时报》:有人说,目前已进入国家信用担保拯救金融市场的阶段,但不是每个国家都具有足够的信用,因此需要国际合作,您怎么看?
沈骥如:10月15日和16日,欧盟27国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与会领导人一致同意欧元区15国峰会此前通过的应对金融危机战略,还根据法国的建议,同意尽快成立欧盟因对金融危机机构,从而结束了在欧盟层面缺乏整体协调的局面。同时,欧盟领导人认为由于金融危机的全球化,必须从全球层面入手才能避免危机重演。为此与会领导人一致呼吁在今年年底前举行G8加上中国、印度等主要新兴国家参加的世界峰会,共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推动建立一个全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透明、团结、责任、一体化与世界治理”等原则基础上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这个给市场带来新希望的消息,一方面表示欧盟走向了团结与协调,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出发点,即不仅仅是通过合作增强自身实力,更是通过合作谋求在全世界政治、经济、金融等方面的话语权。这是欧盟领导人对美大声喊话的要义所在。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