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快速发展隐私保护待规范,50多家金融机构发起“个人信息保护联合倡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6-17 11:48:19
华夏时报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6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在由金融城和新金融联盟联合主办的“Fintech时代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表示,消费金融的核心问题是个人作为消费者的资金借贷问题,而消费者借钱、还钱能否成功,取决于消费者作为个人的信用状况。“当前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征信体系建设。”
近年来,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其中,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最为迅速。根据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17消费金融洞察报告》显示,短短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交易规模从60亿猛增到4367.1亿。从2013年到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实现了70倍爆发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317%。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包括消费金融牌照放开、消费主体多样化等因素,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2016年达到了32%,也是最近五年增速最快的一年。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在会上表示,目前消费金融的空间很大,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空间也还很大,有很强的动力。但在这样的前提下,更应该关注在发展过程中,消费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
她指出,一方面,基础设施信用的共享要加强,在新领域的增新覆盖问题,金融信息还没有完全共享,缺少相应的共享机制,借新还旧、拆东补西的现象催生了强大的借贷群体。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产品没有抵押和担保,坏账率很高,有些机构为了覆盖成本使用高利率,超过36%的红线。这些机构发售产品时也存在混淆,不透明,息费不分造成消费者前期识别不清楚,后期也存在隐患,比如机构回过头来暴力催收。
“第三方面就是暴力催收问题,在这方面我国还缺少相关立法。此外,还有个人隐私保护,以及现在金融和技术的融合多样,导致很多界限不清楚问题。”
陆书春特别提到,如果后期信用信息不共享的话,在这家银行借了再去那家借,恐怕会有社会问题。
万存知表示,当前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征信体系建设。”他说,征信体系,通俗来讲就是把企业和个人作为债务人的借贷信息,在整个社会范围之内集中起来。
“信息必须要集中起来才有价值,信息不集中,征信的价值不大。因为债务人的信息分散在不同银行、不同企业、不同经济组织、不同政府部门等地方,征信体系就是征集信息,集中度越高越全面,征信系统的功能就越强大。”
他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系统,在技术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征信系统需要多个,“但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信息共享的平台就不能太多,征信平台要少而精,少而强。”
针对消费金融下一步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建议,要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特别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息纳入征信系统。他认为,消费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风险管理,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他说,“当前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做了很多大数据尝试,通过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得出了很好的信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提高风险管理非常有意义。”
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保护,借款人个人隐私保护急待规范。万存知表示,借款人的信息有隐私属性,也有财产权属性,需要保护借款人的个人信息,不能轻易让步。如果对这些权益必须做出让步,这些信息在一定范围内让别人知道,但还不能公开,要有限度地让别人共享,需要通过个人授权,本人不授权别人就不能使用这个信息,使用了就是违规违法。“我们在使用征信系统的服务时必须合规,要有底线意识。”
“从征信监管来讲有一个重点的点,即要把握个人的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权利,要求征信信息必须合法合规使用,不能泄露、倒卖,更不能拿来犯罪。假如有机构在这方面踩到红线,要承担法律责任。”
为响应监管号召,推动行业稳健发展,中国新金融领袖的社交与合作平台——新金融联盟与金融城在峰会中发起“个人信息保护联合倡议”活动,倡议机构达到50多家,其中包括京东金融、百度金融、51信用卡、算话征信、百融金服、融之家、和信贷、通付盾、浅橙科技等机构。
活动倡议所有从事征信及相关金融业务的机构:
1、坚持个人信息隐私权益保护,保持业务透明度,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不当加工和非法使用;
2、坚持业务合法性,不侵害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维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3、使用信息必须得到授权,坚持特定用途特定授权;
4、坚持独立性,确保公司治理结构和业务的独立,避免利益冲突;
5、坚持公正性,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6、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7、接受群众与社会监督,杜绝个人信息相关的违法违规活动;
8、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自律规则和行业标准,争当行业表率;
9、共同维护行业长期稳健发展,在助力实体经济和消费升级的同时,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