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转型与创新应当正本清源 顺势而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6月15日,由《银行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银行家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2017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积极适应供给侧改革,在服务“三去一补一降”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上做出了许多创新。然而,不可否认,一些金融创新存在着“脱实向虚”和监管套利的倾向,加大了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说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我们应当正本清源、顺势而为。”他表示,今天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不可能逃避这场“革命”,银行也不例外。银行传统的信息优势、信用优势和风控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因此银行应当勇于直面困境,积极创新,顺应当今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在会上指出,目前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大部分第三产业供给不足,如教育、医疗、养老、科研等。其一,第三产业在我们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我国第三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其二,第三产业是我国未来改革的重点。
“未来需要积极推进第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释放改革红利,真正实现稳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盛松成如是说。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章更生强调,普惠金融的推进,迫切地需要金融创新来打破信息或地理空间的限制。第一,创新是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金融的覆盖性,普遍性和满意度。第二,金融技术为普惠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动力。普惠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整合信息资源、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网络、创新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等几个方面。第三,发展普惠金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相关方面共同努力,从战略方面推进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
招商银行党委委员、北京分行行长汪建中认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不对称问题正在逐步淡化,商业银行利用信息不对称以赚取差价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这其实是源于技术进步对于商业模式和人们思维方式所造成的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商业银行正遭遇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解构”。而银行未来零售业务的发展将呈现出三个趋势。第一,智能化,零售业务将从传统的“广播”模式转变为更个性化的“应答”模式;第二,融合化,即,线上线下的融合、人和机的融合;第三,人群的普遍化,银行应在交易服务层面上进行延伸,为客户提供更加透明高效的信息服务。
北京银行董事长张东宁认为,从认识层面来说,实体经济是中小银行的发展之本,是中小银行生存的土壤。因此,中小银行应摆正实体经济是金融之本的认识,深耕区域市场,打造自身的特色品牌。在实践层面,中小银行应首先构筑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其次,中小银行应切实推动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再次,中小银行应努力锻造自身特色,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的金融需求;最后,中小银行应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应当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线下服务的有效融合。
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颖晖认为,金融科技与消费升级构成了普惠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驱动力,前者为普惠金融提供数字驱动力,后者为普惠金融提供长久驱动力。普惠金融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就是资金端的普惠和资产端的普惠,在资金端,以数据处理为显著特点的金融科技,一方面可以扩大普惠金融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将降低普惠金融的成本;就资产端的普惠而言,消费升级为普惠金融营造了可持续的发展场景,也创造了多样化的普惠金融资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