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社融增长主要依靠新增贷款 表外融资大幅萎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6-15 12:29:59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6月14日,央行公布5月信贷数据,备受关注的M2同比增速创历史最低之外,低于预期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超预期增长的新增贷款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1.06万亿,低于预期值1.19万亿,并低于前值1.39万亿;新增人民币贷款1.18万亿,环比增加994亿,同比增加2406亿,则明显超出市场预期。由此可见,5月社融新增1.06万亿,主要依靠新增人民币贷款支撑。
具体来看,新增人民币贷款1.18万亿,而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在内的非标融资仅新增1534亿元,为近7个月的次低水平。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245亿,企业债券融资减少2462亿,均呈现大幅下滑,也反映出实际市场利率上浮已造成实体直接融资成本增加。
事实上,近期在MPA考核压力和监管去杠杆的背景下,5月份债券利率高涨,10年国债从月初的3.49%大幅涨至月末的3.61%,也导致大量发行人取消信用债发行,造成当月企业债券融资的大幅减少,企业取消发债更多的将融资手段转向贷款已经成为常态。路透社统计数据显示,5月中国债市共有66只短融、超短融、中期票据及企业债等取消或推迟发行,总金额661.83亿元,今年前五个月信用债累计取消金额已达到3203亿元。
对此,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5月社融(加回地方债)为16084.8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159.89亿元与上月的18064亿元,同比增加3924.95亿元,环比减少1979.16亿元,表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社会整体融资需求的回落。
报告分析认为,社融规模在3月、4月超预期增长后开始回落,主要是由于新增委托贷款、企业债券融资、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较上月大幅减少。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06万亿元人民币,低于预期1.1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较上月增加,新增委托贷款与新增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较上月下降明显。这体现了在强监管背景下,表外的社融受限,表内贷款回升,社融结构继续呈现表外转表内的趋势。
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变化则显示出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由于居民中长期贷款构成主要是房贷,其连续3个月下降,显示出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萎缩,也从侧面呼应了近期市场上银行普遍上调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审批周期拉长、甚至一些银行暂停房地的传闻。在这一基础上,一些研究机构则做出6月房贷数据还会进一步下滑的判断。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居民部门按揭需求的下降;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则限制了新增按揭规模增长的速度;贷款利率的上升也会限制部分的信贷需求。多重因素作用之下,他判断相对于2015年,2016年的信贷结构明显存在失衡,企业信贷占比较低,而居民部门信贷(尤其是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偏高的情况,2017年新增信贷结构会相对更为均衡,企业会重新成为新增贷款的主要投向。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