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犹豫合作,新加坡对华立场为何一年数变?
中国外长王毅与来华访问的新加坡外长维文共同会见记者
赵灵敏
6月11日到12日,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访问中国。在谈到中新关系时,维文强调新加坡和中国享有“密切而长久的友谊”,新加坡是中国的坚定支持者,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早期而有力的支持者”。
积极正面的表态
在具体措施方面,维文至少提到了四个领域的合作: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大量投资,作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可以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中新两国正探讨建立“南向贸易走廊”,减少东南亚及中国西部地区的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流通;三是中新两国可考虑共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员提供培训,以及鼓励两国智库就一带一路相关课题进行联合研究工作;四是作为中国-东盟关系协调国,新加坡将与中国合作,尽可能加快有关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进程。
而在维文出访前一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电台采访时,明确表示“新加坡支持‘一带一路’”。并认为中国不断在发展,其经济力量与对本区域的影响在持续增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新加坡乐见中国繁荣,也乐见中国在本区域扮演具建设性和正面的角色。对于中国地位上升带来的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李显龙认为各国都得适应这种变化,并坦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当国际战略平衡出现这么大的转变时,其他国家容易出现焦虑、不安和抗拒。
李显龙和维文关于中新关系和中国崛起的上述表态,是近年来最积极最正面的,显示新加坡的对华立场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加坡对中国的心态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南海仲裁结果出炉到11月军车被扣是第一阶段,基调是敲打对抗;从军车被扣到5月份中国召开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基调是妥协犹豫;而李显龙和维文几天前的上述表态开启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应该会以支持合作为基调。
去年以来,面对菲律宾阿基诺政府强行向国际法庭提交的南海仲裁案及其裁决,新加坡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了要求中国遵守国际法的立场。李显龙去年8月访美期间一句“仲裁庭对各国的主权声索做出了‘强而有力的定义’”这句话,更被认为是在公然和中国“不参与、不理会、不承认、不执行”立场唱对台戏。除了媒体和民间的口诛笔伐之外,中国官方更是罕见地近乎指名道姓的对新加坡表达了不满。新加坡则针锋相对地表示,国际法和国际秩序对新加坡的生存和安全至关重要。新加坡还强调自己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独立国家,并非华人国家,不存在因此而产生对中国的特殊亲近。
态度转趋务实低调
就是在这种紧绷的氛围下,2016年11月发生了新加坡9辆军车在台湾演习后转运回归途中因为手续不全被香港海关扣留的事件,两国关系几乎陷入谷底。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新加坡的立场开始出现了调整的迹象,多个高官先后表达了“制衡中国的崛起是个既不可能又不具战略必要的举措”、“新中关系经得起考验,两国绝不允许任何单一事件挟持新中关系”等观点,开始着力修补双边关系。2017年2月26日到28日,新加坡副总理张志贤应邀访华,并与副总理张高丽共同主持推迟了4个月之久的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13次会议,中新关系开始回归正轨。不过,新加坡的摇摆和犹豫也是显而易见的。5月中旬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是中国今年的外交大戏,但新加坡并没有像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一样派出首脑级人物赴会,只是由级别较低的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领衔,而黄循财在被问及总理李显龙为何缺席时回答说“邀请之事由中方决定”。而事实上,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大多数国家领导人没有要求中方发送正式邀请即宣布参加会议,显示新加坡对中国仍存芥蒂。
而维文最近对中国的访问和李显龙对“一带一路”的公开支持,显示新加坡已经不再犹豫和观望,开始想方设法要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这种转变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最直接的推动力应该是美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支持。而深层次的原因不排除新加坡在意识到中国崛起的不可抗拒后,重新进行了国家定位。
新加坡去年在南海仲裁问题上对中国的敲打,有新加坡一再强调的“维护国际法”这个因素,不过更根本的原因是当时TPP进展得如火如荼,希拉里的选情又被广泛看好,新加坡选择站在美国一边;而特朗普去年11月初当选美国总统后,其表现出的内倾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非常明显,这对拥有世界上最繁忙港口、经济严重依赖国际贸易的新加坡来说自然不是好消息。特别是特朗普声言要退出TPP,更是让身为TPP创始成员国的新加坡失望万分。而与此同时,中国开始通过缅甸皎漂港运送油气,并大力建设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马来西亚合作马六甲新港,这些都是新加坡在军车事件后开始转趋务实低调的原因;而4月举行的“习特会”,气氛出乎意料的好,这让新加坡对美国新总统的指望落了空。5月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美国也派官员出席了。到了6月初,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都表达了就“一带一路”和中方合作的意愿。再加上特朗普上任后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上都举步维艰。多重因素促使新加坡终于下定决心转变了立场,开始积极谋划如何从“一带一路”上获利。
显然,过去一年新加坡对华立场的演变,是多重国际因素迭加的结果,而中国国力的显著上升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新加坡虽然不如英国那般先知先觉,但总算明白过来了。(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