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政府需清醒认识国企民企不同的比较优势

作者:商灏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8-07 16:56:55

摘要:政府需清醒认识国企民企不同的比较优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商 灏

   最近的山钢重组事件以及之前的通钢事件,乃至年初的东星事件,引发“国企凶猛”、“国进民退”之争议愈演愈烈,舆论普遍给予高度关注。而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新近表态:“现在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现象,国企民企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民营经济还会做大做强,但其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民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同时政府对民企关心得太少,很多政策无法第一时间传递到他们当中”等等说法,更引起一片对照现实的热议。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趋向复苏的背景之下,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如何摆平国企和民企在发展与竞争中、在相互重组与兼并时,正不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政府在其中应起怎样的作用?市场在其中又应起怎样的作用?
    本报特别访问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教授,他专注于公司金融工程、金融与企业发展模式、公司资本运作与价值管理等公司金融领域的研究。以下是本次访谈对话部分内容:
    华夏时报:最近的山东钢铁业重组被舆论看做是一次典型的“国进民退”,人们普遍以为,任何的企业重组行为,都应遵从市场规律。似乎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要以国有钢铁行业龙头为主,民营企业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但如果政府意志主导下的重组,反而降低企业的市场整体效率,这样的重组意义何在?您怎样判断此次山东钢铁业重组之得失?
    朱武祥:我们通过新闻报道看到,山东国资委希望由地方国企出面重组山东钢铁业,做大做强山东钢铁行业,但被收购方民营的日照钢铁公司很不服气,予以抵制。
    谁收购谁,应该根据双方意愿,由谁来主导,主要应看谁更有经营能力。也可以先同居再结婚,先合作再整合,而不是仅仅根据政府的意愿强行整合。如果强行整合效果不好,不可避免会引起国内外舆论的负面反应,造成被动。
    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民营钢铁企业发展迅速,例如,沙钢、建龙、日照钢铁公司等,钢铁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国有钢铁行业龙头为主,不等于、也没有必要完全排斥发展势头好的民营钢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若干民营钢铁企业为龙头也是可以的,形成国有和民营钢铁企业竞合的发展格局更有利。若干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国内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境外收购,配置全球资源。
    国资委倾向于壮大国企,促进国企保值增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国务院应该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为他们提供一致性的发展和公平竞争的环境。谁有能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就扶持谁。
    华夏时报:山东钢铁业国进民退的步伐似乎显得十分急迫。李荣融说,要把中央企业,培养成乔丹那样的巨星,要配置世界资源,就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央企。但靠落后的管理体制,如何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朱武祥:通过上市,原来那些难以管理的国企,因为有资本市场的公开评价和监管,必须改变经营理念,改造业务结构,改善公司治理,从而提高经营效率,提升投资价值,打造新型国企;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金融市场和工具,在国内外开展高层次的合作,包括兼并收购,成为世界级企业。国内有些国企比如中粮、五矿,利用资本市场,在国内外并购整合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现代资本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接受资本市场的公开评价和监督,有一致性的投资价值评价标准和交易工具。国企与民企的作用都应该发挥。无论国企民企,其发展壮大,都可服务于中国的国家利益,都可以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我相信,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创业板的推出,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供了好的途径和比较公平的发展环境。
    华夏时报:被舆论强烈关注的通钢重组案,这个因民企重组国企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其最令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
    朱武祥:如果国企效率比民企更高,它可以收购国企。如果民企想出售自己,国企也可收购它。国企之间、民企之间、国企民企之间,都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相互整合。实际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具比较优势,政府需要给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一致性的发展环境,包括资本市场、法规。让它们各显其能,互补、竞合发展,进入各自行业的世界级企业行列,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国有和民营资本还可以多种形式合作和股权交易,国有控股企业可以收购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可以收购缺乏竞争能力的国有企业或下属的业务部门。
    无论谁收购谁,都应该照顾到各方利益,否则很可能失败。像通钢这样难以监控、效率低的地方国企,背负着很多历史包袱。这些包袱应该由政府来分担一些,而不应完全由民企来承担。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债权人、新的股东一起来讨论协商。通钢事件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是要限制民企收购国企,而是要有更完善更细致周到和谐的收购方案。
    华夏时报:从建龙的成长史可以看到,同样的企业、设备和职工,只是来了新的当家人,带来的既不是资金也不是政策,就是高效的管理,就能激活老企业的活力。在企业成长初期,这种模式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以少量资金,就可以以托管或承包的方式“控制”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但随着建龙重组的国企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否也开始暴露?
    朱武祥:建龙是一家发展速度很快的民营钢铁企业之一,如果早期上市,应该很厉害。说不定是中国的米塔尔。
    收购的国企规模大,意味着需要处理的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历史包袱可能更重。相应需要更为复杂的交易结构安排。只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是可能找到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收购方案。
    华夏时报:东星航空破产事件在您看来是否反映了民营航空公司当前处境艰难,反映了国有资本对民间资本的挤压?
    朱武祥:从航空业整个产业链的特点上看,如果单做航空很难盈利,因为受限因素太多。我认为政府处理东星航空破产事件的态度和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东星事件提醒政府,今后对于民企进入航空业应该明确规定一些准入条件。
    毫无疑问,中国民营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也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日益突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无数民营企业在多年积累和千锤百炼中成长起来了,在竞争性领域中,还涌现出一批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行业领先、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
    民营企业需要按照比较优势,选择适合进入的产业。民营企业可以大显身手的产业领域是轻资产的科技、消费品和服务业,以及中等资产的制造业。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里,民企应会越来越多,并将会占主导地位。推出创业板,同时允许民营企业境外上市,使民营企业能像国有企业那样,可以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加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能有效缓解,一批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做大做强。

朱武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公司金融学教授,专注于公司金融工程、金融与企业发展模式、公司资本运作与价值管理等公司金融领域的研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